文档介绍:专业资料专业专心专注新疆新增 1000 万只肉羊出栏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2012-2015 年) 前言羊肉是新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穆斯林群众的主要肉食, 加快推进肉羊产业发展, 保障羊肉供给, 对于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促进民生改善,维护新疆经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自然增长、流动人口增加和旅游热的兴起,新疆羊肉消费量激增,供需日趋偏紧,缺口不断扩大, 直接影响到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当前, 必须创新发展模式, 整合优势资源, 突破发展瓶颈, 短期内实现羊肉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以保证羊肉有效供给,产需平衡。本规划在积极把握国家、自治区产业发展政策,充分研究自治区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各种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 突出区域比较优势, 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定位, 重点围绕四大工程建设, 规划 2012-2015 年, 用四年时间实现新增肉羊出栏 1000 万只,增产 25 万吨羊肉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目标。《规划》由《新疆新增 1000 万肉羊出栏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和四个重点工程方案构成, 总体规划重点突出指导性和统领性, 工程方案主要突出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两者相互衔接, 互为支撑, 已期达到正确引导产业发展,如期完成规划目标的目的。一、新疆羊肉生产现状解放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新疆肉羊产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 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肉羊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产量的稳步增长。对专业资料专业专心专注满足区内消费需求乃至在历史上保障全国羊肉、羊毛供给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新疆羊肉生产回顾回顾历史,新疆羊肉生产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 、恢复波动发展时期( 1949-1978 年):这 30 年间,新疆羊产业从解放初期的迅速恢复, 到文革时期的停滞倒退, 总体发展缓慢。 1978 年全区羊存栏 1972 万只,羊肉产量 万吨,人均占有羊肉 千克。同时,受后期生产滑坡影响,新疆由羊肉外调省区变为肉食严重短缺地区。 2、改革发展时期( 1979-1995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别是 1984 年牲畜作价归户,新疆羊产业实现了数量快速扩张和向商品生产的转折。羊存栏由 1979 年的 2015 万只,增加到 1995 年的 2980 万只,年均增长 %, 羊肉产量达到 万吨。人均消费羊肉 千克,较 1978 年增长近一倍。 3、调整发展时期( 1996-2003 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市场机制引导下, 新疆羊产业生产方向逐步从以毛为主向以肉为主转型。羊存栏达到 410 4 万只,较 199 5 年年均增长 % , 年出栏 2917 万只,羊肉产量达到 万吨。 2003 年全区人均羊肉消费量 千克,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 千克,农村人口人均消费 千克,城镇和农村人口消费比为 :1。 4 、优化发展时期( 2004-2010 年) :这一阶段,在经历了前期羊肉与农产品性比差价过大养羊积极性受挫, 和后期羊肉价格快速跟进大幅上涨因素影响, 新疆羊产业通过积极推广高效生产技术措施,逐步实现了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专业资料专业专心专注 2010 年羊存栏数较 2004 年减少 279 万只, 出栏同期增加 382 万只, 羊肉产量达到了 万吨,较 2004 年增加 1 万多吨, 人均羊肉占有量基本稳定在 2004 年同一水平。而同期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口收入水平, 分别翻了两番半和两番, 区内羊肉产能水平已难以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二)新疆羊肉生产的新趋势 1 、生产重心由草原牧区向农区和牧业定居区转移。随着农区秸秆等农副产品利用水平提高,农区养羊业逐步得到恢复, 2010 年全区羊存栏 3825 万只,其中农区存栏达到 1800 万只以上, 占到 48% ; 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制度的实施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 使草原牧区 400 万生产母羊, 由四季游牧转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 舍饲半舍饲比例达到了 30% ; 农牧资源互补优势进一步突出, 农牧交错带肉羊育肥规模不断扩大, 年育肥接纳牧区当年出栏羔羊和架子羊达到 500 万只以上。 2 、肉羊高效增产技术逐步得到推广。一年两产,两年三产肉羊高频繁殖技术在农区和规模化羊场积极推广, 大副提高了肉羊出栏率; 多胎肉羊杂交生产逐渐为农牧养殖户接受, 除地方多胎品种外, 近三年已从内地引进纯种寒羊、湖羊基础母羊 4 万余只, 建立多胎羊繁育场 16个, 农牧户养殖多胎羊平均年产羔 个, 在提高肉羊繁殖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肉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