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20/6/7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1840年以来,当传统中国在现代西方国家面前屡屡受挫,备受欺辱,中国开始了自我救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开始西化,也称为现代化。在近代中国的屈辱岁月,无数热血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和富强独立前赴后继,各自探索着发展道路。然而直到现在,现代化依旧是还未实现的目标。发展是肯定的,现代化也是必须的,这是世界的潮流和大势,我们只能迎接挑战,无法闭关自守。预知其去处,必先寻其源头。传统中国是怎样的?什么又是现代化?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发源于长江黄河的华夏文明,和农业是分不开的。所有的人类早期文明都必须以发达农业的作为基础,然而没有哪个文明像中华文明一样,受农业的影响如此之深直到新中国一五计划之后,工业的地位才取代农业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就逐渐被国人嫌弃和抛弃,再也没有人愿意苦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算计着日子。农业离不开土地,而农民更是不能没有土地。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和信赖是带有割不断的情怀。在土地的基础上,农民,农业和农村,便是传统中国最底层、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要改造传统中国,首先就应该要深刻的了解土地之于国人的意义,了解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站在现代都市的角度,有人说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在旧中国识字的人都没有几个,因此要改造农民,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普及教育。诚然,教育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十分重要和必要,然而这些对于农民有用吗?难道说几千年来造成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仅仅是贫穷而上不起学吗?还是说上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而费孝通先生通过田野调查告诉我们:在乡村,农民是不需要文字的。扫除农村的愚昧并不是依靠提高识字率就能够解决的。为什么呢?人类发明文字是用来沟通和记忆,这是文字的作用,但是在乡村,农民之间的沟通和记忆是不需要文字作为载体的。农业是农民世世代代从事的天职,上一辈如何做,下一辈接着做,口头相授,实地检验,不需要文字和书本进行传授;乡村是农民们世世代代共同生活的地方,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彼此之间已经非常熟悉,眼神、语气、动作、声音等细小甚微的信息都能够完成信息的传递。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约定俗成,所认知的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有其特定的指代词,像方言,俚语等词语也是带有特定的意境,同理也不需要文字作为沟通载体;能够用文字记载的事情,必然是特殊的非常规的事情,所以乡村也会有先生做类似于修族谱等文字,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环单调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不会有很多值得记忆的事情。农民在茶晌饭后的谈资也不会是从书本中看来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比如寡妇***,母猪难产等趣事。不需要看书,又何必要识字呢?那么由此便可再知,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事物与乡土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近代社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契约。什么意思呢?国家是由公民通过契约的方式组成,现代社会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文字契约(文件)作为约束和保障,如果产生纠纷和矛盾,便依照契约,按照法律程序解决。但我们仔细想想,通常情况下,村里的人找我借锄头的话,我们需要写一份条约来证明他接了我的锄头吗?在熟人社会里,人们只需要口头协定就可以。大家知根知底,说一声就可以。而且从经济角度考虑,这也是最节省成本的交易。而工业化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市民主要是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地区,从事非农业的人口越多,涌入城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