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西安事变(简答题).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安事变(简答题).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安事变(简答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安事变( 简答题) 为什么张学良不愿剿共按照张学良的说法, 剿共也是内战, 内战的特点就是:“都是中国人, 今天打仗, 明天又和好了, 过两天兄弟闹别扭, 又开打。打来打去,双方死的都是很不错的人,却因为中国人打中国人死掉了,很可惜。中国人都是可以坐下来谈的,跟共产党也是可以坐下来谈的, 何必打仗呢?何苦呢? ”有一次,东北军先后六次偷袭红军, 结果都没有获得战果, 后来才知原来当地的百姓都已经成了中共的眼线, 东北军的一举一动全看在眼里, 张学良闻后深感东北军已经陷入了中共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后来,张学良曾经对蒋介石说: “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 你我都没有老百姓支持”, 再加上中共的领导人非常杰出, 所以共产党“剿不尽, 杀不绝”, 但蒋介石驳斥了他的观点, 后来直到蒋介石败退台湾后, 还在给幽禁中的张学良传看他的反攻大陆、必灭“***”的计划。张学良认为,蒋介石用类似西北军, 东北军这样的被他视为“杂牌军”的部队来剿共,“是一斧两砍,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东北军从长城抗战到剿共的全过程中损失的一切弹药, 经费, 人员, 南京中央政府均不予任何补偿, 杨虎城的西北军亦从未得到过来自中央的任何补偿。由于缺少抚恤, 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领普遍敷衍了事, 不跟共军真打。但张学良说, 虽然“谁都明白”这个“一斧两砍”的道理, 但是他还是听话“尽量”去剿共了,不过他要明确向蒋介石提出,他反对内战。许多近代史学家认为, 蒋介石的“一斧两砍”的政策, 即借剿共削弱地方军阀势力的政策, 在很多地方均遭遇失败, 如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 突围时粤系军阀陈济棠, 桂系军阀白崇禧都半公开的给红军让出突围的口子,致使红军“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溜走”。实际上,地方军阀最重视的并非蒋介石的命令, 而是自身的军事实力。更何况延安并不像蒋介石所想象那么好打,不仅张学良的部队屡屡遭到挫败, 在四川阻击红军的川军、同时奉命剿共的胡宗南的中央军也都损失惨重而未伤红军主力,从这个角度说,张学良与共军停战是必然选择。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根据张学良后来自己的说法,其兵谏的最主要原因是: 蒋介石坚决拒绝统一战线的提议, 继续“先安内后攘外”的路线, 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 而完全不顾当时东北领土的沦陷, 而张学良认为应该立刻停止“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政策,枪口应该一致对外。张学良劝蒋说中共杀不绝,剿不完,蒋回问:为什么?张学良说:“我们没有老百姓支持我们, 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 所以你剿不完。”, 另外张学良关于共产党万里长征的事情, 对部下说:“我们都是带兵的人, (这个部队)谁能带?谁能把部队带成这个样子, 都跟你走?人不都带没了? ”, 东北军与红军刚一交手, 就损失了 2 个师,2 名师长阵亡, 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共领袖的能力, 但蒋介石听不进去, 蒋坚持认为中共已到强弩之末, 而实际上后来旅也有不少历史学家通过资料查证发现,当时的延安并不像蒋介石想象的那么好打; 而当时东北军的将士早已厌倦内战, 受到学生请愿的激励, 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更加希望抗日收回东北失地, 回归故土, 完全没有继续内战的意愿; 当时蒋介石决定武力方式***去西安请愿的大学生, 张学良为学生求情, 但被蒋介石拒绝, 蒋介石坚持要用机关枪来***请愿学生, 蒋介石的这个答复激怒了张学良, 为保请愿爱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