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文档名称:

妙境长老讲摄大乘论01.doc

格式:doc   大小:101KB   页数:4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妙境长老讲摄大乘论01.doc

上传人:小屁孩 2020/6/8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妙境长老讲摄大乘论0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摄大乘论》笔录上妙下境法师宣讲于法云寺禅学院前言《摄大乘论》在佛法里面是属于唯识学派的一部重要的论,它是站在唯识的立场介绍的佛法概论。唯识的教义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但是在唯识的理论上《摄大乘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唯识的人需要学****摄大乘论》。悬论一、释题摄大乘论「摄」,我们看王恩洋的疏上,他当「总持」义。总持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叫「摄大乘」。无着菩萨将一切大乘佛法归纳为十大章,十种殊胜语。用这十种殊胜语统摄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叫做「摄大乘」。印顺老法师他说的「以略摄广,以总摄别」,这也是总持的意思。「乘」是车的意思,就是大车,是运载的意思,从某某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去。《大般若经》上说明:「能动能出,是运载的意思」。「能动能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动摇你的烦恼,能断除你的烦恼,能从生死的境界里面解脱出去;这是大车的意思,就是能运出去。我们做一般世间的善法,虽然也能令我们出离三恶道,在人天的世界安乐一点,但是你不能出离生死苦,不能动、不能出。而且从人天的世界结束了,有可能又回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世间善法虽然比恶法好一点,但是不能动、不能出。究竟地来说,你还是在这里面转,所以不能动、不能出。若是修学佛法,小乘佛法也好,大乘佛法也好,能使令你出离三界,到涅盘那里去。所以「能动能出,名之为乘」,名之为车。现在这里是说「大乘」,这个大乘和小乘就有不同了,就是它能运载你到无上菩提那里去,小乘只能运载你到涅盘那里去,不能到无上菩提,所以大乘是超过了小乘,所以名之为「大乘」。「大」,印老讲记上说的很清楚,就是两种大:「含容大、殊胜大」。「含容大」,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能含容小乘佛法在内;这个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这样解释。「殊胜大」,就是含容了小乘,包容了小乘佛法在内,同时又能超越小乘佛法;就是在小乘佛法之外,还有不共于小乘的佛法的,这是特别殊胜的一部分,那叫作殊胜大。这里所谓「大乘」,应该包括「含容大、殊胜大」这两种意思。我们通常从梵语翻成中国话,这个摩诃衍翻成「大」、「多」、「胜」的意思。「大」是总说,「多」、「胜」是别说。印老解释是「量多质胜」,所以名之为大。这个大乘佛法里边非常广博,无量无边,所以叫多;里边的性质还是特别殊胜的,也非小乘所能及的,所以叫做「大乘」。「论」,《俱舍论》上的解释是说「教授学徒」,教授你的弟子,为你的弟子教授佛法,这就叫做论。或者是「教授学徒,令正法久住」,名之为论;合起来就叫做「摄大乘论」。这个「论」就指这一部论的文句,它是能诠显的;「摄大乘」,是所诠显的。能、所合起来,立名叫「摄大乘论」。二、作者无着菩萨造这是这一部论的作者。梵语叫做「阿僧伽」,中国话翻做「无着」。这位菩萨在印度佛教史里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的文献上看,对无着菩萨的说法不一样,介绍的不一样。中国佛教的文献上说:他最初是在小乘部派佛教里边的化地部出家,但是也有说是在一切有部里出家的。出家以后,修行的时候就是先能离欲了(这应该是初禅以上的定的境界才能离欲),但是以后修行的境界不相应,不相应就要***(可见这位大德的性格是这样子的),那么宾头卢尊者知道了,就到他这来为他开示小乘佛法的空,我空观。他修行就相应了,相应了他不是太满意,但是这时候他有神通了,他就到弥勒菩萨那里去。弥勒菩萨为他宣说大乘佛法的空观,于是乎他得无生法忍,得了初地了。他在弥勒菩萨那里住了五十年,这是人间的五十年。人间的五十年,半年算一年,那就是二十五年(人间的时间一年是天上的半年)。人间的时间五十年,在弥勒菩萨那里住了二十五年,学****一切大乘佛法。然后他回到人间宣扬大乘佛法,人家不相信;于是乎他请弥勒菩萨来到人间宣扬佛法,这时候有人相信了。这是我们中国佛教文献上的记载。这个印度佛教史,我看见就是有个那罗达,是西藏的一位大德,他写的《印度佛教史》。后来是在1949年之后,有个张健木居士,他又重新翻译。在抗战的时候,日本人侵略中国,这时候有一位大学教授把藏文的印度佛教史翻成中文,翻成了汉文,那么张健木又重新翻译,我读的就是张健木翻译的这一本,这上面对于无着菩萨的介绍又不一样。它这上面也是说,他在一切有部或是化地部出家;出了家,这个人的智慧很大,广学世间、出世间的书,学了很多。学了很多,后来就修行。说是在鸡足山的一个洞(鸡足山其实就是灵鹫山),在一个岩石的山洞里面用功修行,修行了三年也没有成就,一点成就没有,就不耐烦了,就不住这个洞,要走了,不修行了。一出来看呢,看见山上的岩石上有一个鸟巢,这个鸟早晨飞出去了,晚上回来了;但是这个鸟一落下来就碰到这个岩石,那个岩石就被鸟的翅膀碰的有点损坏。他从这个地方想了一想:「喔!我修行没有成就,还是我的功夫不够,我再发心修行三年」,于是乎不走了,又回去了,又修行三年。修行三年还是不行,还是没有成就。没有成就,他又是离开这个洞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