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中国文化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6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中国文化论文.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6/8 文件大小: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中国文化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中国文化论文一、中国文化失语症失语症(Aphasia)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神经学家Broca所研究的一个医学症状,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失语症是生理机能方面的缺陷。[1]“中国文化失语症”则是指在文化认知范围上的狭隘和不足,或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能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的提出者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他发现有些英语水平很高的博士生或中青年学者,本身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却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逊于母语交流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hamburgerhotdog或CocoCola这类表示食物的英语单词,却无法用英语回答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thismorning?因为他们不会用英语来表示“烧饼”、“油条”或“豆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在学到有关“节日”的主题时,学生能够滔消不绝地谈论“圣诞节”、“感恩节”或其它西方节日的来源和庆祝方式,但是在用英语谈论“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它中国传统节口的时候捉襟见肘,甚至连如何准确使用英语表达这些节口的名称都不知道。[2]当然,可以说这些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却很难完成东西方跨文化交流,承担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误解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概念英语学习者和教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文化,“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但是,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先入为主,认为在目的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就应当是目的语文化。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学习英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通史便是雁夷所思。有的高校也开设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书法与美术》、《中国名著选读》、《古诗词选读》等。这些课程对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大有益处,但是这些课程绝大多数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少、授课时间集中,而且多数是大班教学,课程本身不受学生的重视,授课教师上课时不用英语讲授。这对于肩负跨文化交际、传播祖国文化重任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习得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以致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忽略了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观”教育者提侣采用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观点或文化多元主义,即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并不排斥母语文化[3]81〜85,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认为要理解儿童如何认识世界,教师必须对儿童的家庭和同伴的文化有所了解。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除少数是外籍教师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他们和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宏观上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则可以通过英语交流他们共有的文化知识和信念,通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共鸣和互相认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带入课堂比较多的显然是母语文化,教师则不能忽略这一点。虽然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文化或种族文化,但他们却拥有相同的社会文化。教师不仅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学生的对话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