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内容,通过简单图形的变换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课的认识与把握并不到位。有的只是重视反复练说,却忽视了图形旋转的一些基本要点(概念)理解;有的对例题的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后面的习题上;有的干脆把它上成一节作图课……那这样的内容究竟该怎样上?如何能帮助学生突破图形旋转中的难点问题?课前笔者认真解读了教材,发现图形的旋转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动相等的角度。在初读教材后,发现图形旋转要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绕着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为了突破学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这个难点,笔者思考能否将静止的方格图形在学生手中活动起来,让学生看清楚它的完整旋转过程?再用“探究验证”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操作——验证”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图形旋转的方法和关键点。基于以上思考,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一、回归生活本原——再现生活场景,感受数学魅力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借助“钟面上秒针转动”、“风扇叶转动”、“飞机螺旋桨转动”、“风车转动”等生活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及其基本特征。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来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强烈。从建构主义认知的观点来看,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是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对新事物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更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视角来考虑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初步体验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再次利用生活中收费站道口的转杆运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打开”、“关闭”转杆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支撑下,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和发现。学生用动作演示转杆打开、关闭的运动过程。借助生活中的一组素材,在简单的动作演示操作中,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概括——验证”的过程,学生不仅对旋转三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能将已有的生活经验系统化、概括化,让生成的新知和已有的旧知浑然一体。二、预留教学空间——亲历操作体验,激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