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 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 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 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 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 .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课程设置方案中, 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 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同时, 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组织形式上, 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 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 .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在课程功能上, 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 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课程特色上, 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 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 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 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 .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在课程开发上, 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 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 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 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 .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中, 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 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 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 开发校本课程, 体现课程的多样性。三、课程设置表1 培智学校课程计划表(节)表 2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及比例( % )表四、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 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 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 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 约占课程比例的 70% ~ 80% ; 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 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 ,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 30 %~ 20% 。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一般性课程为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