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美国律师结辩陈词的语用特点分析.pdf

格式:pdf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美国律师结辩陈词的语用特点分析.pdf

上传人:peach1 2014/4/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美国律师结辩陈词的语用特点分析.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律师结辩陈词的语用特点分析
姓名:李昱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曹霞
2011-03-13
摘要

法律英语具有特殊的语用特征,本研究旨在研究在美国庭审中律师的结辩陈词。作
者试图在语用学理论和法律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发现律师如何在结辩陈词中采用语言
学策略来赢得听众、陪审团及法官的支持。作者在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两大理论的指导
下,从的美剧《波士顿法律》中提取了则结辩陈词并对其进行分析
法庭是一个等级严格的场所,法官与陪审团在顶端,拥有决定原告被告命运的权利。
律师、证人以及诉讼人是没有权利的一方。但布朗与赖文森也提出法庭是一个目
的性,任务性极强的场所,参与者要表现的直接有力。所有这些,如果律师处理不当就
会做出不礼貌的言行。礼貌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行为准则,它能使交流更加融洽
并能给听众留面子,所以也可以说礼貌是社交活动中的润滑剂。因此礼貌策略也是律师
在进行结辩陈词中常考虑的因素。
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案件事实的认定由陪审团裁定。美国陪审团成员由社会各界
的美国公民组成,他们并不一定专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所以更加人性化,对案件事实
认定会受感情的影响余素青。从这里,可以得出在美国陪审团制度下律师应该
注意的一些要素: 律师最好不要用过多生硬的专业法律条款规定对陪审进行说教,他
们可能听不明白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较之专业法律工作者,陪审团员相对易于受感情
因素的影响。这样,一些语言学中的语言技巧的应用会更加有效,从而赢得一些看来较
为棘手的案件。
结辩陈词是审理程序中案件被做出裁决前的最终陈述,也是律师争取赢得陪审团及
法官支持的最后一次机会。为了最大限的利用这次机会影响裁决者决定,律师会采用有
效的语言技巧使陈述更有说服力。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来研究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在美国律师结辩陈词中的作用。研究
方法将分为三步: 从《波士顿法律》中搜集律师结辩陈词; 分析美国律师结辩陈
词的语用特点; 找出礼貌策略对美国律师结辩陈词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希望能通过
礼貌策略的研究帮助律师写出更好的结辩陈词。

关键词礼貌策略;会话含义;礼貌原则;结辩陈词;《波士顿法律》
iii
Abstract

Legal English is of special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attorneys' closing statements during American trials. With the help of pragmatic theories and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linguistic details of 22 pieces of closing statements
chosen from American TV series Boston Legal.
The discourse of courtroom is strictly hierarchical, with the judges and juries at the top
and having the power of deciding both sides’ destiny. The lawyers, witnesses and prosecutors
are regarded as the powerless group who can also be called the degraded. But according to
Brown& Levinson (1978), being goal-directed and task-driven, the courtroom discourse is
supposed to be a place where municate directly and forcefully. As a result, the
attorney needs to do his best to influence the audience but in the mean time show his respect to
the judge and jury. The trick for dealing with this dilemma is to use the Politeness 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