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拔罐常见症状治疗方法一、内科常见症状㈠全身症状 1、发热: 高热( 体温在 39℃以上) 见于各种传染病、肺炎、败血症和中暑等。低热(体温在 38℃上下)常见于结核病、肝炎迁延期、胆道感染和风湿病等。穴位:穴位:太阳(双侧) 、大椎、曲泽(肘正中静脉) 、委中( 腘静脉)。方法:一次取 2~3 处,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火罐,留罐 5 分钟,待罐内血液部分凝结时取罐。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液。 2、汗出:比较典型的有自汗和盗汗。穴位:心俞、肺俞、脾俞、肾俞、曲池、足三里、复溜。方法:一次取 2~3 处,每处留罐 10~ 15 分钟,以局部皮肤颜色变紫黑即止。 3、瘫痪:主要有:脑血管疾病、肌营养不良、肌无力、外伤等。穴位: 关元、气海, 瘫痪局部肌肉, 上肢加取背部膀胱经, 下肢加取腰部膀胱经。方法:关元、气海穴位留罐 5~ 10 分钟,隔日 1 次;局部肌肉及膀胱经行走罐, 以皮肤潮红为度。拔罐后让病人尽力活动。对于功能性瘫痪,拔罐有着很好的作用。 4、半身不遂:以半侧身体活动不利为特征。西医认为以脑血管疾病多见。穴位: 心俞、肝俞、肾俞、中脘、足三里, 瘫痪局部肌肉, 上肢加取背部膀胱经, 下肢加取腰部膀胱经。方法:心俞、肝俞、肾俞、中脘、足三里,每次取 2~3 穴留罐 5~ 10 分钟;局部肌肉及膀胱经行走罐, 以皮肤潮红为度。拔罐后应帮助病人活动患侧肢体, 以促使气血的流通,以加速疾病恢复。 5、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 20% 以上时即称之为肥胖症。它包括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各种感染性疾病 2 的诱因。继发性肥胖继发于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或与遗传、药物有关。穴位:心俞、脾俞、肾俞、中脘、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方法:每次取 2~3 处,留罐 5~ 10 分钟,亦可以穴位为中心行走罐。 6、消瘦: 可由遗传、饱食习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引起。可由脾胃虚弱、气血虚弱、胃热肝火虫积等原因引起。穴位:曲池、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方法:每次取 2~3 穴,留罐 5~ 10 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7、疲乏: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穴位:脾俞、胃俞、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方法:每次取 3~4 穴,留罐 5~ 10 分钟。 8、烦躁:西医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的表现。穴位:大椎、心俞、肝俞、三阴交、血海。方法:每次取 2~3 处,留罐 5~ 10 分钟。 9、嗜睡: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的表现。穴位:大椎、心俞、肾俞、足三里、关元、气海。方法:每次取 2~3 处,可左右交替取穴,留罐 5~ 10 分钟,至局部皮肤潮红。亦可配合灸法。 10、失眠:如心肝火旺、中焦湿热、七情内伤,均可导致失眠。穴位:心俞、厥阴俞、肝俞、肾俞、中脘、血海、三阴交。方法:每次取 2~3 穴,留罐 5~ 10 分钟。最好在下午拔罐。 11、晕厥: 本病常因精神刺激、惊恐、体位变动而诱发。西医认为本病多由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短暂性缺血、缺氧所致。中医认为由心神失养或邪闭神窍所致。穴位:太阳、大椎、心俞。 3 方法:刺络拔罐。并可针刺水沟、中冲、涌泉等穴。㈡头面四肢症状 1、头晕:中医认为头晕是脑神受扰的表现。穴位:太阳、心俞、肝俞、脾俞、足三里。方法:太阳穴可刺络拔罐,其他各穴可选 1~2 处留罐。 2、头痛:西医认为高血压、偏头痛、神经功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及眼、耳、鼻、颅内等疾病皆可见头痛的发生。中医认为是不通则痛。穴位:太阳、风池、大椎、肺俞、肝俞、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方法: 太阳、风池可刺络拔罐, 其他俞穴则据头痛所及相关脏腑取之, 留罐 5~ 10 分钟。 3、偏头痛:其中脑血管扩张而搏动幅度加大是一个主要的环节。中医认为许多疾因导致侧头部络脉闭塞不通都可能引起偏头痛。穴位:太阳、颊车、风池、风门、肝俞、胆俞、肾俞、阴陵泉。方法: 找出偏头痛的具体痛点或压痛点, 据阳明、少阳、太阳各经脉所属而分别取颊车(阳明) 、太阳和风池(少阳) 、风门(太阳) ,刺络拔罐;其他各穴亦随病情择1~2 处,留罐 5~ 10 分钟。 4、口眼歪斜:是面瘫的一种表现,常因面神经麻痹或脑血管疾病引起。穴位: 地仓、颊车、太阳、颧髎、风池、肩井、风门、肺俞、膈俞、肝俞、合谷、三阴交。方法:面部穴位每次取 2~3 处,用小罐,留罐 5~ 10 分钟,隔日 1 次;远端取 3~4 穴,留罐时间可稍长些。 5、口苦:西医认为可能与胆汁返流、口腔唾液不足有关。中医认为是心肝火旺,胆气上逆引起。 4 穴位:地仓、颊车、心俞、肝俞、胆俞、阳陵泉。方法:每次选取 2~3 穴,刺络拔罐,隔日 1 次。 6、口甜:主要由于过食肥甘或外感湿热或脾虚生湿所致。穴位:地仓、颊车、颧髎、脾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