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方法与影响因素.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方法与影响因素.doc

上传人:小雄 2020/6/19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方法与影响因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方法与影响因素摘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以及食品、农学等各个方面。此技术不仅能克服远源杂交产生的障碍,还能使不同的优秀基因导入同一细胞,更成为改良生物的有力工具。文章就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及其再生过程中的方法及影响因素做了综述。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影响因素;融合方法>I■—1—刖曰原生质体融合也称细胞杂交、细胞融合或体细胞杂交,是指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在离体条件下用人工的方法将不同种的细胞通过无性方式融合成一个核或多核的杂合细胞的过程⑴。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自Weibull利用溶菌酶首次得到巨大芽泡杆菌的原生质体之后,Eddy等利用蜗牛酶获得酵母菌原生质体的报道也相继出现。70年代Kao发现聚乙二醇(PEG)在钙离子(Ca2+)存在的条件下,能促使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并提高融合率;此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世纪8。年代初,Zimmermann等报道了电诱导细胞融合的新技术,后来又发展了电磁融合法、激光融合法等技术,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育种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成熟的实验体系。如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成为工业菌株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⑵。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整个过程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1原生质体的制备将单倍体细胞接种于液体完全培养基中活化,然后离心收集菌体,悬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或筑基乙醇中,振荡处理一段时间,使菌体细胞壁中的交联键松动,对酶的敏感性增加,再离心收集菌体,加入高渗酶液酶解,一般的高渗酶液配比为1%〜2%蜗牛酶+17%的蔗糖或山梨醇。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菌体去壁程度更加完全,表现为原生质体形成率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时间后,绝大多数的细胞已形成原生质体,再进行酶解会使原生质体的质膜受到损伤,造成原生质体的失活,使再生率下降,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酶解时间〔3]。,首先要培养菌体或菌丝体。菌体生长的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化有明显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视微生物而异。原生质体化前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阻止细胞壁的合成,可以提高酶解的效果。,由于各菌种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菌株所用酶的种类和浓度都有很大差异。酶的种类、浓度是制备原生质体最关键的因素。•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原生质体化的效果处理时间过短,脱壁不完全;处理时间过长,会导致原生质体脱水皱缩,再生率显著降低。不同的酶均有各自的最适酶解温度。酶解肘温度选择的原则是既有利于原生质体化,又能防止原生质体被破坏。细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一般为35〜37°C或42°C,真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为30〜50°C,放线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为28〜37°C。•定的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对•pH值进行优化。-37原生质体制备有利。而实验证明,⑷。?+诱导法聚乙二醇(PEG)是一种多聚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