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企改革方案落地国企改革方案落地2016-09-14浏览:分享人:王顺莺手机版酝酿多时,几易其稿,国企深改方案终于落地。这一方案之所以两年多来难以落地,可见牵涉甚广,单就可行性这一条而言,就引来各方拔河。但不管过程何其艰难,如今顶层设计既已“亮剑”,至此国企改革方向获得了阶段性的“统一”,接下来,聚光灯的焦点已锁定在如何执行层面。据不完全统计,自从2016年新一轮国企改革号角吹响后,至今包括省一级和地市级在内的地方政府,已发布近30份地方版国企改革方案,但国家层面制定的国资国企改革“1+N”方案体系却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即为顶层设计方案。一位业内专家透露,剩下的“N”包括数十项相关的配套文件,已经有十多个较为重要的配套文件在反复的讨论中,配套文件的主要内容将涉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方面,此前一度盛传的央企重组相关方案也在制定中。上个月,国家发改委也证实,国企改革进展顺利,国企改革“1+N”系列方案中的“N”,即配套的分项改革实施方案已基本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配套方案出台之前,6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抛出了改革的两个保障机制,一是《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另一个是《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指导意见》中提出,国企将按商业类和公益类的分类方式,预计央企将进行大规模分类,在分类基础上将进行资产剥离和重组。对此,业内分析师认为,分类指导和监管是此次推进国企改革的必要前提,之前多个省市的国企改革意见中已体现了这一思路,但具体分类方法却不甚一致。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省市提倡三分法,市属国企被分成市公共服务类、特殊功能类、竞争类三种,或分为公益类、盈利类、功能类三种。而以黑龙江为代表的省市则采用《指导意见》的二分法再细化的方式,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大类。故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各地方在国企改革方面也从摸着石头过河变得有章可循,预计,地方版细化政策也将密集出台,而无论国家还是地方的配套政策,都是国企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保障。其实,要让国企改革落到实处,考核必不可少。此次《指导意见》就提出了“对人又对事”的考核模式,明确通过界定国企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具体来说,对于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重点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在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同时,加强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完成特殊任务的考核。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张春晓指出,对国企类别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不要拘于一格,不要搞一刀切,一定要把商业类和公益类国企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动起来。当然,在合理对国企进行分类后,就要按照不同的类别提要求,严考核。除了对企业的考核外,对高管的考核也是一大“重头戏”。按照最新表述,我国要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