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吴敬梓诗歌.doc

格式:doc   大小:84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吴敬梓诗歌.doc

上传人:dllw1314 2020/6/20 文件大小: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吴敬梓诗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吴敬梓诗歌创作浅析摘要:本文结合吴敬梓的生活经历,从吴敬梓的诗歌出发,概括吴敬梓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其诗歌的题材内容,分析吴敬梓诗歌体裁多样、用典灵活、意象凄美、诗风沉郁的艺术特色,进而阐述吴敬梓诗歌的历史地位,并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对吴敬梓诗歌进行一个初步定位。关键词:吴敬梓诗歌;思想发展;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目录引言 (1) (1) (2) (2) (3) (3) (3) (4) (5) (6) (7) (7) (9) (12) (14)结语 (15)引言生于清朝康乾盛世的吴敬梓,在和平昌盛年代本应该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功名。然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逐渐比同时期的一些文人过早地看清了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本质,便由儒家的出仕思想转向道家的归隐思想。而其思想的发展轨迹都可从吴敬梓的诗歌中可以看出。现存的吴敬梓诗歌主要是1740年以前的诗歌,1740年以后的诗歌已经亡佚。李汉秋先生点校的《吴敬梓诗文集》就收录吴敬梓诗歌166首。吴敬梓诗歌是其生活历程的反映,其生活历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准备应举时期(1701——1722),支撑家庭时期(1722——1732),移家南京时期(1733——1740)[1]。透过吴敬梓的生活历程来看吴敬梓的诗歌,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吴敬梓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被我们所熟知,而他的诗歌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学术界对吴敬梓的研究还是偏重于《儒林外史》以及吴敬梓的生平、思想等方面,很少有对吴敬梓诗歌的研究。在各种文学史著作中,大部分都是对《儒林外史》有专章论述。在吴敬梓诗歌方面,文学史提及很少,有的只字未提。甚至很多人只知《儒林外史》而不知《文木山房集》[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吴敬梓诗文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李汉秋先生编著点校的《吴敬梓诗文集》、《吴敬梓吴烺诗文集》主要是对吴敬梓诗文进行系统的汇编校注,并没有对吴敬梓诗文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进行系统研究;陈美林的《吴敬梓研究》(2005)随着对吴敬梓生平的介绍穿插了一些吴敬梓诗文的内容,但篇幅少,也没有对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重点阐述;王伟康的《吴敬梓扬州诗词内蕴探析》(2007)、《略述吴敬梓扬州诗词的艺术特色》(2008)是对吴敬梓诗词的专题研究,但仅限于扬州诗词方面,涉及诗歌的就更少,研究范围较窄;徐海东的《吴敬梓诗文研究》(2010)是对吴敬梓诗文的首个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研究涉及到吴敬梓的人生道路、文学历程、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还有文赋等各个方面,研究范围较宽,每一个方面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专门对吴敬梓诗歌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吴敬梓的生活历程,主要对吴敬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再进行一个专门的分析和总结,从而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吴敬梓诗歌的艺术价值,更深一层地了解吴敬梓。,其中也不免有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些***,因此养成了一些有悖于当时社会的叛逆思想。但他毕竟出生于科举世家,从小也受到儒家出仕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在他十四岁跟随嗣父吴霖起来到江苏赣榆后,父亲对他的教导越发严厉,到青年时期,他也同其他文人一样,形成了儒家的出仕思想。早年的叛逆思想和后来的生活经历导致吴敬梓常在儒家出仕和道家归隐之间徘徊。我们可以通过吴敬梓的生活经历大致将其思想发展分为:儒家出仕思想时期、道家归隐思想萌芽时期、道家归隐思想发展时期、道家归隐思想奠定时期。(1714年),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被选为江苏赣榆县学教谕,吴敬梓便随父从安徽全椒故乡前往江苏,历时将近十年。其回忆少年时期的一首诗作《观海》: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妮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义气,高阁坐衔杯[3]。正反映了他刚到赣榆不久,登上高阁,眺望大海,心胸豁然开朗,浩荡的大海激发了吴敬梓科举谋出路的远大理想。其中,“天无极”、“潮声”、“乾坤”都是诗人宏大理想的反映。吴敬梓写于1723年的《西墅草堂歌》在缅怀先人之余,也表达了对自己前途渺茫的感慨。从言语间不难看出,此时的吴敬梓虽看到了科举制度的一些弊端,但还是对科举抱有很大的希望的。(1725年)的《雨》可以说是吴敬梓道家思想初露端倪的诗作。诗云:轻暖卷帘衣,孤亭暮雨微。落红辞密树,新绿满遥扉。阶下苔痕长,梁间燕子归。西窗灯影暗,枯坐欲忘机[4]。诗中所写景物“落红”、“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