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反复使用针灸针的隐患.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反复使用针灸针的隐患.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反复使用针灸针的隐患.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反复使用针灸针的隐患一、概述: 传统针灸针已经在临床应用几千年了, 没有发现很大危害, 怎么说现代就有危害了? 自20世纪 7 0年代以来,由于以下变化,产生了 30 多种传染病: 1 、生态环境变化:经济开发、开垦荒地、森林砍伐和修建水坝等活动, 导致生态与环境发生变化, 增加了人与啮齿动物的接触, 感染和扩散了动物间的传播疾病; 2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新发现的病原体多属于动物源性。病原微生物为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和宿主环境而发生生态进化,通过基因突变, 重组或转移而形成的遗传进化和物种进化, 使一些不致病的微生物变为致病性的微生物。弱病毒株变为强毒株或演变形成新的病原微生物,导致对人的感染性。 3、人口流动与人类行为: 移民或由于动乱、战争而导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是促使疾病传播和新传染病出现的重要因素。 4 、国际贸易与旅游:国际贸易繁荣,旅游事业发达,使传染病的病原体及其媒介播散到世界各地,导致疾病传播。 5、食品工业的发展: 人类对食品质量与种类的需求不断提高和增长, 各种包装食品和冷藏食品大量增加,由于消毒不完善或长期保存,一些致病微生物得以存活,引发肠道传染病流行。 6、血源性传播: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器等而引起的传染病增多, 新传染病不少是通过血源途径传播的。由于以上变化, 世界上几十年新发现的传染病约30多种, 其中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莱姆病、军团菌病、出血性大肠杆菌病(O157:H7 ) 、O139霍乱、丙型肝炎、人类禽流感和SA RS等, 已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针灸针是是进入人体, 人体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针灸针受感染若未消毒或消毒不良, 则会通过血液传播。故在现代使用传统针灸针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二:关于血源性传染病及危害血源性传染病主要哪些?主要有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我国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传染病发病率上升; 毒性肝炎病人数位居第一,死亡人数居前十位的病种有病毒性肝炎、艾滋病。 1 、乙肝发病状况肝炎是我国最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的乙肝问题更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 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乙肝病毒感染率为 % ,乙肝病毒携带率为 % ,即中国有 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 其中全国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亿人, 占中国总人口数的 1/10 , 占全球乙肝病毒携带者的 1/3 ! 多年来中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 1/3 以上的病例为病毒性肝炎, 居各类传染病之首。中国每年报告乙肝新发病例数约 50 万!现症慢性肝炎患者达 2000 万人以上, 每年约有 28 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的疾病。粗略估算,我国每年用于肝炎对症治疗的直接医疗费用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 2、中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估计人数达 3800 万, 其中约 50% 携带病毒,即有 1900 万携带者,为全球之最。急性肝炎常症状不明显,多转为慢性肝炎, 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引起重型肝炎多见。急型丙肝如不及时治疗可有 70 %转为慢性, 20- 30 %的慢性活动性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3 、丁型肝炎:其发生与针刺、输血或血液制品的使用有关,它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人体,加重乙型肝炎病情。乙型肝炎病毒不直接损害肝细胞, 肝组织损伤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