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浅谈“鼎”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鼎”文化.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6/21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鼎”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鼎”文化邢台市第一中学郭仁然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中夏、商、西周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而历代发现的青铜器中,鼎尤其受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收藏者的青睐。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鼎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质地为陶质,皆为三足,由于在发掘中往往伴随兽骨发现,所以其最初是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的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事实上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从文物学角度说,四足鼎发现的数目远比三足鼎要少,要精致,所以四足鼎的主人地位身份比使用三足鼎的人要高。《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王孙满对楚子”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由于鼎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鼎的多少是不能随意僭越的,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恰好是西周全盛时分封制度的明证,但在考古发掘的春秋墓葬中,发现一些诸侯国的国君和周天子墓葬中都有九鼎陪葬,这也预示着“礼崩乐坏”,分封制被破坏。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III以记载盛况。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之重器:周宣王为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激周王,特铸该鼎记其事。该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