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 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5 世纪)的《夏小正》按 12 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夏历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历法。相关资料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 可能还稍有根据, 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 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 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 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 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5 世纪)的《夏小正》按 12 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九月,内火,辰系于日。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 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 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 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 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 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 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 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 可见, 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 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 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证。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顺序配对, 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 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 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两个月共计 60 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 59 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 30日, 小月 29日。另外, 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 13 个月的多次记载, 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了。从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 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 月有大、小之分, 大月 30日, 小月 29日; 有闰月, 亦有连大月; 闰月置于年终, 称为十三月; 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 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代( 大允是春秋中叶, 即公元前 600 年左右) 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冬至( 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 和夏至( 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 等重要节气的方法, 这样再加上推算, 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周代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 并能够定出朔日, 这可以从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资料的《诗经》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