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中南大学.pdf

格式:pdf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南大学.pdf

上传人:phljianjian 2016/3/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南大学.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设计说明书队名: 作品名称: APEX 队员: 刘佳琪赵育杰马罡 1 摘要结构抗震设计一直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近几年世界各地地震灾害频起, ,于是多层建筑的抗震性设计显得愈发重要。结构模型的设计虽然是来源于实际情况的,但是模型和实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一个模型来说,材料不是建筑实际用的钢材、混凝上和砖石砌体,而是像纸张、绳线、木材,塑料等,而且结构又较为复杂,节点很多,所以不仅在设计结构方面很重要,而且在手工制作的手艺方面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尤其是节点的制作,非常重要。这次的模型为多层房屋结构模型,采用竹质材料制作。模型包括小振动台系统、上部多层结构模型和屋顶水箱三个部分,各层楼面系统承受的荷载由附加铁块通过实现, 加载时进行水平地震作用的模拟,考察模型承载力和抗震能力。×10 4MPa,抗拉强度60MPa的竹材、502胶水、热熔胶,制作工具为美工刀、钢尺、砂纸、锉刀、改锥、小型锯子等。在设计书中,我们首先分析了此次比赛的结构设计要求,结合参考书籍与实例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并用AutoCAD画出设计图,用MIDAS Civil等软件建立了软件模拟的模型,分析了模型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强度、稳定性以及振型,对其承载能力、抗震能力进行了估计。进而进行了模型的抗震和减震分析。其中,将顶层水箱这个调谐液体阻尼器转化为质量-弹簧系统从而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是我们的一大突破点。在用实物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也相继诞生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 最为大胆和创新的设计思想和制作工艺有:内含“竹节”的一体柱、取代桁架的单层竹条、三角截面的杆件、薄膜加固的节点、“X”型交叉横梁、精心设计的铁块分布,以及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但是由于实际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匮乏,我们的模型在设计、分析和制作方面一定还有很多的欠缺之处,但同时仍为我们将来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前景。关键词:抗震延性侧拉竹条三角截面交叉梁 MIDAS 2 目录 1 结构选型..........................................................................................................3 设计要求......................................................................................................3 设计思路......................................................................................................3 2 主要计算参数..................................................................................................6 模型尺寸......................................................................................................6 构件参数......................................................................................................7 3 铁块分布与水箱重量......................................................................................9 铁块的分布..................................................................................................9 水箱注水高度的确定................................................................................11 等效荷载....................................................................................................12 4 受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