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法律法规笔记目录第一章概论………………………………………………………………………… 01 第二章规划的环评………………………………………………………………… 05 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评…………………………………………………………… 13 第四章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管理…………………………………………………… 19 第五章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26 第六章环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 30 第七章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 77 法律法规笔记 1 第一章概论§1 、环境和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 1 、环境的含义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 、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1) 环境质量——指一个具体环境中, 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的环境质量。(2 )环境容量——对一定地区,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的分布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 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二、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目的《环评法》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1979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确定了环评的法律地位。 2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定义和原则(1) 环境影响评价定义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2 )环境影响评价分类按评价对象分――规划、建设项目的环评;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地表水、土壤、声、固体废物和生态环评; 按评价专题分――人群健康评价、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按时间顺序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规划的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3)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产使用。(4) 环评四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 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即: 第一:客观、公正、公开; 第二:综合考虑实施后的影响; 第三:兼顾各种环境因素和其构成的生态系统; 第四: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法律法规笔记 2 §2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1969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1970 年1月1 日正式实施,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沿革引入和确立阶段 1. 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引入我国。 2. 1979 年9 月,《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标志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规范和建设阶段 1. 1981 年,颁发《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中。 2. 198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99 年修订, 2000 年4月1 日实施。 3. 1984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 年5月 15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正。 4. 1986 年,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在我国开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质管理。 1989 年9月2 日,国家环保局重新颁布。 5. 1987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 年4月 29 日修订, 2000 年9月1 日实施。 6. 1989 年 12月 26 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行政法规中具体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础。强化和完善阶段 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加强生态影响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年 11月 29 日国务院 253 号令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这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 年3月, 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第 2 号令, 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同年 4 月,《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的通知》公布了分类管理名录。 4. 1990 年,开始对环境影响评价人员进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和拓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