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到国外念 MBA 需要做好的七个准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欧美国家惨烈的裁员风潮使得“一职难求”变得相当普遍。美国和欧洲不少失业人士都有利用这个机会重回学校充电的意愿。对于国内面临同样困境的管理人才而言, 到哪里再深造是首先要面对的难题。近来热议的“1 年花 50 万元读洋 MBA 值不值”的话题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本期, 我们就这个话题, 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有类似困惑的读者有所帮助。明确 MBA 的本质 MBA 不同于小学、中学教育, 后者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所以政府买单是世界惯例。 MBA 也不同于本科教育, 后者既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也有投资品的特征。以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为例: 既有相对便宜的州立大学,也有较贵的私立大学。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在中国大陆, 大部分好学校都是公立的, 比如北大、清华。在美国则恰恰相反, 顶尖学校多为私立。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常青藤学校如此, 后起之秀的斯坦福、布兰代斯等亦然。公立大学能够拔尖的寥寥可数, 只有伯克利加州大学能够比肩上述学校。美国的私立大学由私人捐资创办, 由于不能从政府得到财力支持, 生存的压力很大。质量和声誉是大学生存的根基, 所以反而更加努力。公立大学由政府创办,衣食无忧,改进的动力就小很多。正如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也是这个道理。那么 MBA 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职场人士工作若干年后的职业加速器。也有一些人抱着转换职业道路的目的走进商学院。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功转行。 MBA 的功能不是培育现代公民, 也不可能塑造人格。作为高端培训, 它的本质就是职业发展的投资。 MBA 的特点在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综合分析投资回报比既然是一项投资,我们就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毫无疑问,如果一个人连这样的基本分析都无法完成肯定不适于读 MBA 。试想连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策略都想不清楚,又如何管理企业的投资? 就读 MBA 的成本大致包括几个方面: 学费、生活费、社交费和其他花费。但是其实还有一项最为高昂的成本: 机会成本。全职 MBA 意味着中断工作, 暂时放慢职业积累。当然, 现在职场形势黯淡, 机会成本大为降低。这也是商学院招生景气大涨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读 MBA 也是一次性投资, 年轻人不太能够承担多次读书的成本。这一点与国内的 EMBA 大相径庭。国内的 EMBA 市场可能是世界上最火暴的。老板们很多都是先后、甚至同时就读几个 EMBA , 意在获取各种资源。目前美国排名前 50 的商学院多为两年,每年学费 4-5 万美元不等。加上生活费, 两年花费 10-15 万美元极为正常。通常就业机会越多的地方学费越贵,生活费也越贵。读 MBA 的收益在于两点: 转行或者职业加速。中国有不少年轻人的大学专业并非自己的意愿, 工作的内容也日益厌倦。 MBA 为那些工作不久、精力旺盛同时又雄心勃勃的青年才俊提供了转行的机会。他们通常向往的地方是投行和咨询公司,这两类公司需要聪明的年轻人。但是成功转行的前提是有充分的准备和艰苦的努力。 MBA 对于大部分人的价值还是在于职业发展的加速提升: 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管理者必需的知识、人脉和技能。有一点需要提醒: 即便是像哈佛这样财力雄厚的学校, 商学院一般也不提供奖学金。原因很简单,哈佛的 MBA 毕业后工作机会很多, 而且收入很高。攻读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