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浅探社会领域是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过程,良好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与其他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幼儿园开展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受到一定局限,如社会性内容定性广泛,不利于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一些教育内容与活动设计不能生动、直观地融合,活动形式枯燥无味、教师组织形式单一等,直接影响幼儿学习与接受教育效果。对此,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进行更多剖析与研究。一、分类细化内容,分阶段开展社会教育我园各年龄段社领域教育内容,主要以我省《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为参考。但是,在实际操作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内容定性宽泛,如中班“我愿意分享”内容,幼儿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就形成“愿意分享”意识,那么,该如何取舍“分享”内容才能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呢?分享包括物质分享与情感分享,对此,我把内容细化分类,将“我愿意分享”作为一个社会性教学主题,进行玩具轮流玩、分享食物、快乐与不快乐、我们一家亲等系列活动,分阶段分课时系统地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从物质分享感受开始,体验分享乐趣,建立分享意识,从而达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大目标。当然,类似这样活动还有很多,如大班活动“我会分辨对与错”,小班活动“我真能干”等,教师只要认真研究教材,分类细化内容,用心设计教案,分阶段开展活动,就能收到预定效果。二、各领域相互联系,全方位渗透社会教育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相互作用活动中整体协同发展过程。《指南》强调: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与整合。幼儿社会性教育不能只限于社会领域,而应在多个领域与课程之间互相渗透与整合。主题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模式之一,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特点,既能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经验,又注重事物横向联系。我们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从幼儿年龄特点及社会性培养目标出发,把一个个既相互联系又互为依托主题活动融合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如在小班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通过“认识我家”“亲亲一家人”“我成长”等系列活动,帮助幼儿通过认识自己家来感受家庭温暖,帮助家人做家务,学习尊重他人劳动、学习与人交往技能等,给幼儿生动地上了“爱教育”一课,激发了他们爱情感。又如在大班开展“这是我事”主题活动,通过“紧急任务”“转达告示”“我编故事”等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立、自强品质,养成认真处事态度,增强他们责任感。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学习主要形式,涵盖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社会教育内容,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一个平台。比如区域活动中,一个活动区内不能容纳太多幼儿,为此我们采用进区插卡或挂牌、按脚印图案入区方式,让幼儿明白活动区中人数限制提示,当幼儿游戏愿望与区域环境有冲突时,就得学会约束自己,学会谦让;还有区域时间规定、材料玩法规则、活动后收拾整理材料、游戏评价时分享交流等,都能帮助幼儿学会调整个体行为,提高社会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社会行为、社会认知以及社会情感进一步发展。另外,在健康、艺术、科学与语言领域都包含着渗透社会教育契机。体育活动中,需要建立一定规则来制约幼儿行为,在遇到困难、争执或胆怯等问题时,需要教师引导教育,要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不躲避,正面解决问题,使幼儿社会行为与道德品质不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