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篆刻学习林坚一浅谈篆刻学习作者: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8年05月30口林坚,笔名凌凡、双木,广东梅州人。1948年生于上海,本科学历。幼承庭训,喜爱书画。擅篆刻、工篆、隶。作品曾获潍坊国际艺术碑林大赛金、银奖、第三届中国青岛艺术博览会铜奖、庆祝《青少年书法报》创刊20周年“金龙奖〃全国书法大赛嘉宾组铜奖等,并被授予“2006年最具投资人物”、“首届中国美术网络百杰”等荣誉称号。作品入选西泠印社(北京)公司第四届签约艺术家作品展、中近现代书画展,入编《俄中名家书画集》、《中国书法年鉴2006》、《中国印学年鉴》、《中国书画信息大全》等典籍。部分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书圣碑塔陈列馆、中国翰园碑林刻碑入石并收藏、展出。曾为中央电视台等举办公益活动捐赠数十幅作品,所独创的书画纪念封和剪字书法作品受到业内人士好评,并在《太原晚报》、《书法报》、《硬笔书法》上刊登学艺经历。现为中国金陵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北京)有限公司签约书画家、篆刻家、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我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而始学于篆刻已35岁,全凭兴趣所致。最初只是一味临摹,不得要领,后经师指点,方有收获。我先入手汉印,旁涉隶篆,后临习明清诸家,从临摹到创作,每FI工作之余,夜深人静之时明灯做伴,但欣欣然醉心其中。游刃于金石之间,我倍尝其乐。从1984年开始,曾连续三年获市机械局系统职工书画比赛一等奖,继而乂在全国书画比赛上多次入选参展并获奖。曾获潍坊国际艺术碑林大赛金、银奖,中FI书法交流大展铜奖,入选香港中国艺术大展,中国进现代书画展等。代表作、传略先后被《中国青年书法家谈书法》、《中国印学年鉴》、《中国硬笔书法史》、《百年经典一中国书法全集》等典籍收录出版,并刻碑入石,收藏。对于金石篆刻,我初开始学习时,不懂篆书,亦不了解我国古代玺印之渊源及其发展和变化,没有从摹印开始打好基础,而是将报刊上刊登的印作,不分良莠剪集下来做为学习的范本去临刻,故而进步不大。在进行创作时,把几个篆字从字典上查出来组合到一起就刻到印面上来,故刻出来的印章谈不上具有书法美。后来我参加了篆刻培训班学习,经老师指点,使我认识到:篆刻决不是将儿个篆字凑合到一起,外加一个边框刻到印面上就可以了,而是要经过“细心配篆,精心安排,小心落墨,大胆奏刀”创作出的艺术品。学习篆刻,应走正宗正路,从追摹秦汉篆刻艺术入手为宜,否则将是舍本追末,停滞不前的,到头来只能是个刻字匠而已。我初学篆刻时,有关参考书很少,而印普及篆书字帖更少,而对这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经过多方努力,借到或买到《篆刻学》、《说文解字》、《汉字文字征》等有关书法篆刻方面的参考书籍,认真学习。我乂按照《书法研究》上刊登的汉印印谱,认真临刻,仔细品味其中奥妙,对原印的每一细微之处,详加研究,对缪篆特征及汉印的深厚韵味有了初步的体会。印章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势,又蕴涵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具备刀法生动的雕刻特征,可以说是天地虽小,气象万千。秦汉两代是印章艺术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就汉印来说,印文中的白文居多,均系由小篆演变成的缪篆,篆法平直、整洁近似隶书,其外古朴,其内精巧,苍劲庄重,气势磅礴,汉印本身的艺术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是长期以来篆刻学习借鉴的典范。明清以来诸家流派无不从汉印化出。孙过庭《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