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初析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在具体目标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剖析、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剖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被普遍认为是一门死记硬背课程,课堂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注重平时积累,只靠考前临时突击。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状况,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变得更富有成效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唯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所有行为,它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目标与所学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去参与;三是采取易于学生理解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同时又要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幽默、生动、抑扬顿挫等。如果激不起学习兴趣,学生不想学,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徒劳,绝对不可能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永恒主题。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思想政治课程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来设置课程模块,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现象如“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公民政治生活”、“文化与生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等作为课题,使课程或课题都具有浓郁时代生活气息,从而大大拉近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生活体验之间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经验与兴趣出发去剖析、思考与研究,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求新、求异意识强,对于空洞说教与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教学容易产生反感情绪与逆反心理特点,明确教育教学只有回归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积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养成、潜能开发、能力培养与智力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从而为有效学习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⑴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发育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人生,他们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与人格,教师在角色定位上,要摆正位置,不以势压人,不以压代教,注意感情上交流,在语言表达上,不用命令式、训斥式,多一些商讨、对话式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姿态、平易近人风格来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⑵教师要欣赏学生。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人性最深层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闪光之处,因而教师要欣赏学生。欣赏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