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从区域规划看中国的区域制度 丁四保.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区域规划看中国的区域制度 丁四保.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20/6/26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区域规划看中国的区域制度 丁四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区域规划看中国的区域制度_丁四保DOI:..,2013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从区域规划看中国的区域制度丁四保(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摘要国家出台大批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和各地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给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其中,思考中国的区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阐述了现行区域规划在内容体系上的“短板”,指出了“短板”的存在有中国区域制度的原因。通过“区域”的“政府”性质分析了区域规划中存在“短板”的必然性,进而讨论了中国“产权区域”制度下“区域”的“私人物品”特征、区域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由此产生的区域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和区域外部性等问题。人文-经济地理学必须在区域制度方面深化对中国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关键词:区域规划;区域政府;产权区域;区域制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3)02-0129-06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显著,为此,中央政府以地带性战略、批复省区战略、针对省区提出“指导意见”等形式,形成了50余个旨在促进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为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区域规划工作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实践舞台和探索理论的肥沃土壤。造业的思维,即针对“区域外部市场”在旅游业、物流业,甚至是金融业上打主意,基本不考虑这些产业的区域竞争力。3)忽略人口增长机制并盲目规划人口。由于搞不清楚区域规划能带来什么样的就业规模,搞不清楚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水平对人口在区域之间的迁移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竞争力,即搞不清楚区域人口规模扩大的机制,所以根据“规划区面积”推断人口规模,靠“概念性规划”憧憬繁荣,靠“规划空间”画饼充饥。1区域规划存在结构性“短板”各个区域规划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在国家批复的文件中明确区域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实现这一地位的战略举措,二是形成用于具体实施的规划(产业战略、地区规划、城市战略等)。问题主要存在于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上,即存在结构性的“短板”。1)基本不考虑如何增加居民就业。产业战略围绕制造业及其结构有大量笔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普遍的亮点,但忽略对居民就业有关键作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中小型企业。2)服务业发展规划思路不清。对于如何通过本地区市场培育服务业束手无策,按照发展制2认识“区域政府”如果我们探求中国“区域政府”的本质,就可以理解并接受上述“短板”的存在。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变化,从差异性的视角到尺度、形式、时空过程、空间组合和地方性响应等[1],属于科学概念的讨论,与“区域”形式无关。如此在抽象的“空间”上讨论“区域”问题,一方面推动了空间分析和计量革命的发展,一方面使地理学的“空间”研究成果应用于政府的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2]。也存在为国家和具体区域(政府)决策服务的倾向[3]。西方经济学讨收稿日期2012-03-18;收稿日期: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2-08-17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6&ZD038,2007~2009年)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丁四保(1952-),男,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E-mail:******@“区域”是什么[4],可以是“地方性”问题[5],分析问题的基本视角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规律,如企业区位、企业的空间集聚、劳动与就业、技术创新与区域内生增长、区域溢出及外部性[6,7]。但中国的“区域”是“政府”,由于政府职能有限所以形成规划中的“短板”。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在职能上是一致的,即克服市场失灵、建立社会公正并提供公共物品。中央政府之所以批复区域战略是旨在缓解区域差距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会匹配相应的财政、投资乃至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区域政府”的职能有限,许多本应纳入规划的内容是它想做而做不了的,非不为也,乃不能也。,中国的工业化带来大量新增就业是因为当时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就是劳动力,所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发展。随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最优的决策就是生产更多的资本相对密集商品,以逐渐取代劳[8]动相对密集商品”。对1978~,如果劳动的供给量大于劳动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