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夏云超徐子强第三章网络技术基础主要内容: ()又译为互联网,由“国际的(international)”和“work)”组成。(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资助,ARPA承建的一个网络,形成军事指挥系统。该系统由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因特网面世之初,出于军事目的,参加试验的人又全是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人员,个个都熟悉复杂的计算机命令,因此,没有人考虑过对因特网的界面及操作方面加以改进。采用因特网()连接后开始的。其他联邦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相继并入因特网,、、等。因特网在20世纪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质的某些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因特网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粹”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现,加入因特网除了可共享NSF的巨型计算机外,还能进行相互间的通信,而这种相互间的通信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因特网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领域和学术领域。1991年,GeneralAtomics、PerformanceSystemsInternational、Technologies等3家公司组成了“商用因特网协会”,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因特网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从而使在因特网上进行商业活动有了可能。1991年年底,+RE的商业化因特网骨干通道。,很快就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各地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因特网,带来了因特网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1994年底,因特网已通往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连接着3万多个子网,32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3500万,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看到因特网的羽翼已丰满,意识到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1995年4月30日,正式宣布停止运作,代替它的是由美国政府指定的3家私营企业:PacificBell、AmeritechAdvancedDataServicesandBellcore以及Sprint。至此,因特网的商业化彻底完成。,因特网是由多个网络互联而成的一个单一而庞大的网络集合,即它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网络。在组织结构上,因特网是基于共同的通信协议(TCP/IP),通过路由器(Router)将多个网络联结起来所构成的一个新网络,它将位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网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在逻辑上,它是独立的和统一的,也就是说,对用户而言,因特网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图3-1是因特网的一般结构。,因特网有许多鲜明的特点:(1)全球信息传播。(2)信息容量大、时效长。(3)检索使用便捷。(4)灵活多样的入网方式。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型接入技术,如WiMAX、Wi-Fi、无线局域网、蓝牙;大量新型异构网络,如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状网;大量新的计算技术,如P2P、网格、云计算等,这些新技术在推动整个网络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传统因特网体系结构在“扩展性”方面出现巨大挑战。新一代因特网需要重点解决现有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单一可扩展性和因特网功能的复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实现多维可扩展性(参见图3-2)。这种多维可扩展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