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础知识荣格(分析心理学) 人格划分: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种类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身) 。最早研究成年期心理发展, 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观点,重视中年危机, 1876 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说》, 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 1882 《儿童心理学》,霍尔儿童心理学研究范围从出生到成熟; 《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世界上发展心理学著作( 柯林渥斯美国), 《心理学年鉴》( 1957 代替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一生全程研究及理论发展( 贝尔特斯 1980 ), 我国最早《儿童心理学之研究》(陈鹤琴 1925 ) ,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40 年代。 1908 年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独立学科诞生; 符号互动论(两派: 1、芝加哥派, 引入“角色”一词。“布鲁默、库利、米德、杜威” 2、艾奥瓦学派“库恩、威因斯坦”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 最先使用符号互动术语(布鲁默)、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现代主要代表人物), 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 P-A-C 分析( 美国柏恩 1964 年, 相互作用分析论);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论创立者(多伊奇); 社会角色说明行为模式(米德)。归因理论创始人( 海德) 凯利(人格结构建构论、归因折扣原则), 归因三方面(内外部、稳定和易变性、可控程度)。社会交换论(创始人美国霍曼斯,代表布劳、埃莫森); 意义场和心理动力场(勒温外部环境、心理环境和内部个人区域); 勒温著名群体动力研究( 领导方式与群体心理氛围相互关系)。观察学习论(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20世纪 60年代); 观察学习四个环节:注意过程、保存过程、动作再现、强化和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 20 世纪及 60 年代班杜拉和沃尔特斯发起,基本概念是观察学习); 20世纪 50年代米勒和多拉德《社会学习与模仿》;“两种心理学”(, 指理解心理学和解释心理学); 本能论代表( 麦孤独和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霍尼( 基本焦虑) 卡特尔和斯皮尔伯格( 特质焦虑) 存在感(), 阿德勒( 追求卓越、最大贡献创造性自我) 个体心理学:器官缺陷与补偿是人格原始动力,自卑感是所有个人成就原初动力, 也可起消极作用,产生神经症。罗杰斯(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价值条件化,健康人格(自我经验开放态度、自我协调、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积极关注), 罗杰斯现象场; 拉皮埃尔现象是关于歧视态度研究;沟通 7 个因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障碍、背景以及反馈; 社会促进( 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 霍尔人际距离(一)公众距离( 12一 25英尺) — 米(二)社交距离( 4一 12英尺) — 米(三) 个人距离( 1. 5一 4英尺) — 米(四)亲密距离( 0~ 18英寸) 0~ 。人际关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李维奇人际关系(主从型、合作性、竞争型、主从-合作性、竞争-合作性、主从-合作性- 竞争型和无规则型); 成就动机(,以期达成的内在动力)。态度是个人对他人、事物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态度特征内隐性、对象性和稳定性,态度构成成分认知-情感-行为, 态度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毒、外向度, 态度功能:认知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美国凯尔曼态度形成(服从-认同-内化); 挫折侵犯说(多拉德); 态度改变劝说情境模式( 贾尼斯和霍夫兰); 特质概念和功能自主概念提出者: 阿尔波特(枢纽特质“及其弥散、渗透的”、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米歇尔反对特质论; 卡特尔(人格特质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人格动力特质能、外能、辅助)。核心特质(对一个人有一般意义的倾向特质); 根源特质(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行为的最终根源)。西方社会心理学开始 1908 年, 抱负水平: 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自我 Q 分类技术创立者(史蒂文森); 病理观:,弗洛姆人的异化, 行为主义代表华生,格式塔韦特海默。操作条件反射原则: 塑造、强化、及时强化、消退。直接强化:学习者做出某种反应之后有强化物直接跟随,是该反应概率增加; 部分强化:学习者做出某反应,有事强化, 有时不强化; 泛化:某种特殊刺激条件反射习得后,类似刺激也会唤起这种反应; 替代强化: 学习者看见别人成果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反之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倾向。自我强化:学习者依照自我评价标准,通过自我奖励调整自己行为。自我强化发展和认识过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