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析刘熙载《艺概》中的美学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刘熙载《艺概》中的美学思想.doc

上传人:小雄 2020/6/30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刘熙载《艺概》中的美学思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刘熙载《艺概》中的美学思想浅析刘熙载《艺概》中的美学思想晚晴诗论家刘熙载的《艺概》,是中国文艺批评史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作品,也是―•部“多中肯肇”的美学评著。《艺概》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刘熙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辟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评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一方面是对古典美学思想的贯通,另一方面又是在此贯通的基础上的创新。关键词:诗品与人品、独创、木色美、“无我”、意境“诗品出于人品"的性情美对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上,刘熙载强调“诗品出于人品”,“论词莫先于品”。《诗概》:诗格,一为品格之格,如人之有智愚贤不肖也;一•为格式之格,如人之有贫富贵贱也。他把文学作品同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品德结合起来,即人品美与诗品美德结合,认为人品高的作家才能写出新鲜而有见识的诗作。他评价辛弃疾的词:“英雄出语多本色”,正是因为苏辛是“至情至性”之人,所以他们的词“潇洒卓荤”O《赋概》中:赋尚才不如尚品。或竭尽雕饰以夸世媚俗,非才有余,乃品不足也。相反那些专以“悦人”、“随人”为bl的,品性低下的人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的,例如刘氏将“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的屈原划于“悲世”,将“惆怅而私自怜”的宋玉归为“悲己”,以此区分屈宋二人风格的高下。基于此,刘熙载还提出了人品的两种外在形式,分“狂狷”与“乡愿”两种。狂狷之人“可为社稷之臣”,而“乡愿”则只不过是“客悦”、“善柔”而巳。他认为屈原、陶渊明“皆狂狷之资也”,薜愈“有感激怒慰奇怪之辞”正是“胸襟坦白"的表现。这两种区别的实质正是正与邪,真与伪的根本区别。人品并不是诗品唯f决定因素,刘还认为“志、旨、才、艺”四个字,“诗家缺一不可”,对文艺家进行全面的要求。关于作家人品的修养,他继承了王夫之和叶燮的观点,认为“文以识为主”,“才、学、识三长,识尤重”,“高卓精审”的见识要从研究“在物之理”着手,而不是先天的存在过从古籍中求得的。“无穷出清新,极炼如不炼”的木色美刘熙载创作论的中心思想提侣独创性。他吸收了袁枚“性灵说”关于个性和创新的理论,提出“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主张文学作品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创精神。《艺概-文概》:文贵法古,然患有一“古”字横在胸中,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舍是与真,而于形模求古,所贵于古者果如是乎?刘氏在《艺概》集结历代作家作品,总结艺术经验,意在让人“法古”,却不以“法古”为最终日的,他反复强调,写诗作文,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扩前人所未发”,扫除“陈言",切记拾古人之人牙慧。他评价薜愈:“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正是因为对前人遗产精华的全面吸收,融会贯通,才能扫尽前人的槽粕,所谓推陈出新。又说:《离骚》不模仿《诗经》,《归去来兮辞》不套用《离骚》,才有他们的独到之处。刘熙载还特别重视风格本身的变化,认为王孟及大历十才子风格“清雅:”,足以成家成派,但因风格变化不足,而形成一种“窠臼”。“窠臼”指模式化、定型化,刘氏更提倡风格多样化无定形的诗作家,杜牧的诗风富于变化,虽成不了派,却是他所推崇的,认为创作是一种“无穷出清新”的过程。而要独创就要适时而变,文艺作品要顺乎时代的潮流,“文之道,时为大”,作品要表现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