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田诚阳: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doc

格式:doc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田诚阳: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doc

上传人:825790901 2016/3/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田诚阳: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经典论证田诚阳三、经典论证《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有知觉了。“气”的本质是虚的, 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 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以上功夫, 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 蹭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 现在整体功夫之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 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 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 功夫很难做到好处。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释,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词, 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 就可以开始做功夫, 就是运用“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之中, 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在特别指也, 起初下手, 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说:“无听之以耳。”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 为何还要用它去听? “心”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气”来“听”, 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这时的“气”, 已经不能作为用“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 去听那个“气”, 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心”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 并不需要多少时间, 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气”,使“心”和“气”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气”(中的心)听(心中的) “气”,使“心”与“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气”。实际上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内, 说是用“气”去听, 即是“心”和“气”同时在听, 二者合而不分的情况。在这里虽然还是在说“听”, 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 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气”已经合为一体了。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度,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入于混沌境界, 心与气合为一体, 心中的知觉已不起作用, 心已合气, 气无知觉, 故心仅合气而已, 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 符合于气)。此中心气合一的状态, 虽无知觉, 还有自我, 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最后一步,“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从“一”、“听”、“止”等境界, 由浅入深, 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心”与“气”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无觉, 进入忘记自我, 而后又从无我, 进入空洞太虚的高妙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 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 如果做功夫的时候, 心里想着要达到“虚”层次, 反而高“虚”十万八千里了。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 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 虚与道合, 是为得道。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谛, 在于直指大道, 这已超出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