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卢淑华本文以1996年初在北京市4个城区中8个街道的14个居委员所作的随机抽样 500份问卷为基础,并与1982年和1989年的两次相关的北市市调查资料作比较,对当前的婚姻价值观及其变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人们的婚姻伦理道德仍以传统观念为主,坚持婚姻与性行为的统一,充分肯定婚姻对人生的价值,重视婚后感情与性生活的专一。但与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及1989年的调查相比,人们对生育子女的要求有所下降,对婚前和婚后越轨行为的宽容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婚姻观呈现一定程度多元化的趋势。作者:卢淑华,女,1936年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目的与数据收集婚姻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的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平等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认同。不可否认,这些观念上的变化对推进我国经济的腾飞、婚姻质量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正如一切事物运行所表现的规律那样,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在婚姻关系中的主体意识、个性解放得到增强的同时,婚姻的不稳定性、商品化、忽视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在增长。从表面特征看,婚姻关系变得脆弱了;婚姻中的道德观念变得混乱、模糊了。这些转轨中的“失范”状态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婚姻和家庭是人们群居的基本生活单位和基本的社会关系,联系着千家万户,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吸取其精华、扬长避短、重构家庭伦理文化,已成为当前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但是,纵观当前的研究,发现往往是定性的议论多、用数量论证的少。特别是对当前的倾向与程度的判断缺乏足够规模的数量支持。显然,如果缺乏足够规模的数量支持就难免以偏盖全,分不清主流和支流, 容易把局部现象夸大。本文的目的,是向人们展示当前婚姻观多元化趋势的数量结构和主次关系,从而为人们探索重塑新形势下的婚姻家庭伦理文化提供数量依据。本文选用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 ①、改革开放经历了一段时期(1989年)和1996 年初的三次北京市的实证调查资料,从数量上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变化的轨迹和当前婚姻观趋于多元化的现状,既有纵向研究,也包括横向分析。但是,由于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设计 37 ①卢淑华:《婚姻道德观的统计分析结果》,《社会学通讯》,1983年第4期。社会学研究 1997年第2期往往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对人们观念的调查,必须有的放矢、取材于当时人们看法有争议的问题。因此,得自于不同时点的这三次调查就不可能使用题器完全相同的问卷。例如 1982年的问卷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同时和几个人谈恋爱?”。显然,如果用于今天, 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区分度或变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婚姻家庭领域的新变化,问卷中必须充实很多新的调查内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是不可能使用完全相同的测量工具的。本文的分析,将立足于1996年当前的婚姻观调查,以横向研究为主,尽量利用前二次的可比性资料,进行纵向的变迁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85年以来开展生活质量研究,长期跟踪婚姻家庭的社会指标。文中 1989年的资料,取自当时对北京市的一次邮寄问卷调查。①1996年初,再次就北京市居民的生活情况及其质量进行调查。资料的收集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先在市内4个城区进行定比分层,然后各城区及其下属街道办事处都按PPS抽样,最后居委会按等距抽样确定被调查人选,并进行初步样本评估。总计在4个城区、8个街道办事处的14个居委会共确定抽取500 名,实际回收问卷498份。样本的社会人口特征为::男(50%);女(50%)。:25 岁以下(6%);26岁-35岁(%);36岁-45岁(%);46岁-55岁(%);56岁以上(%);未填(1%)。:未婚(%);已婚(%);再婚(%);离婚(%); 丧偶(%);分居(%);未填(%)。: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40%);大专(%);大学以上(9%);未填(%)。样本的结构基本满足了推论的要求。文中将按婚姻过程的时间序列给出人们各种观念的统计分布及其分析。分析结果一、结婚与性行为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它不仅具有生理的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受社会制度约束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只有缔结了婚约的两性结合,其共同生活、繁衍后代才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改革开放前,人们基本都是遵守国家的有关婚姻法令,结婚生子、繁衍后代。非婚同居现象很少发生,人们把它看作是道德败坏的表现。改革开放为人们通过奋斗、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