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清华园到斯坦福谢青准时出现。,西裤就像被扯长过似的。他年少时在北京的什刹海体校打过排球,打到18岁,才奉父母之命,告别体坛,进清华无线电系。但篮球他一直还打,后来结识对他职业生涯来说极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邓锋与柯严,现在名气极盛的“北极光风投”的创始人,就在硅谷的篮球场上。谢青49岁,极为谦逊,有工程师的稳重,丝毫看不出来他的野心。他在全球网络安全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Screen,2004年被网络设备制造巨头Juniper以40多亿美元巨资收购,那是大陆工程师硅谷创业光辉岁月的巅峰。今天国内许多网络安全公司的创始人,Screen工作过。作为股东,谢青在40岁时身家过亿。,200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30多亿美元。谢青并不觉得自己爱冒险,他觉得“但凡背井离乡、只身来到美国的移民,身上必有一股子劲儿,天生有点冒险基因”。1992至1997年是中国留学生在硅谷的第一波创业潮,谢青觉得,“硅谷对外来人很宽容,很开放,哪怕你英文说得不是那么溜,也不是问题”。谢青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教授,他说自己“头20多年的日子在清华转,后20多年绕着斯坦福转”。清华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很难抹掉。他的几次创业伙伴,绝大多数是清华出来的斯坦福校友。他一度因另立门户,与同班同学邓锋形同陌路,两人现在都是业内大佬。谢青说:“友情和工作关系还是分得开,现在,大家能聚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就聚聚,聚不到一起也就算了。”另一个印记是,他已坐拥丰厚资产,但“直到现在,家人还是劝我有空时去斯坦福拿个博士学位”。拿学位,学而优则仕,对中国学子来说,是一条被赋予期待的寻常路。当年,谢青没去申请的美国中部某校读书,直接到了硅谷。他的清华导师在斯坦福访学期间,受到那里创业氛围的鼓舞,开了公司,他去帮忙。后来上了斯坦福,做第一个公司,没修完学分又二次创业。他对此既有些耿耿于怀,又颇感与众不同:“大概加州这儿的中国人,极少有人是没读完学位就辍学的吧?”谢青认为,这恰是斯坦福的独特处。“它的传统,不是你得学多么好,几年拿个学位,而是你有能力把一个好的想法变成一份实业。”“互联网创业最好的年龄其实就是大学时代,接触的东西很多,却还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你想得越开,创造的东西就越好。一旦进了公司,做得很专,反而失去了创造性。微软、戴尔、思科、雅虎、谷歌、Facebook,无一不是学生时代创下的。”但同时,“斯坦福又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学业优秀是你能力的证明,证明自己的能力,才有人愿意与你合作”。斯坦福“本科不分专业,同学之间随机组合,交友广泛,跨学科交流,且不限制毕业时间,鼓励你干点别的”。相比之下,“清华把这几年管得太死”。谢青现在斯坦福讲一门关于云计算与安全的课,“邀请上市公司的CEO给学生授课,这是斯坦福的传统。清华和北大也应该这么做”。在高尔夫俱乐部餐厅落座,我问他是不是刚有应酬。他说,不,他来这儿只是运动健身的。他一周只有两到三个商务午餐,晚上基本无应酬,周末更是陪家人的时间。国内老板很多饭局和应酬,“大概要吃很多次饭,打很多场高尔夫,才建立得起信任,才敢投钱。要不然,钱被人卷跑了怎么办?”而在硅谷,不需要太多人际关系的智慧,只一杯咖啡,一个好点子,“投资人就敢直接往你账户里打钱”。谢青对信用社会有切身的感悟,“美国人从小就知道,撒谎的成本极高,代价极大。在学校里,老师如果规定作业要自己完成,结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