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京市昌平区“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审议稿)北京市昌平区地震局二○一一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规划背景 5(一)“十一五”成就回顾 51、进一步完善了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52、有效应对重大事件 63、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高 74、震灾预防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85、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科学推进 86、地震安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97、防震减灾宣传深入人心 98、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得到强化 10(二)存在问题 10(三)面临形势 112.《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提出新的要求 12二、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13(一)指导思想 13(二)指导原则 13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132、以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抗震设防落实为重点,提高全面防御能力 133、以科学成果应用为支撑,提高减灾能力 144、以法制建设为保障,提升全民防灾意识 14(三)发展目标 14三、发展战略、总体布局 15(一)发展战略 151、把重点地区(重点功能区及昌平城区、天通苑地区、回龙观地区、沙河地区、小汤山地区和北七家地区含未来城地区等)地震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 162、加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发展水平 163、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16(二)总体布局 17四、主要任务 17(一)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17(二)统筹发展城乡建筑抗震设防 18(三)增强基础设施地震安全 18(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 19(五)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20(六)加强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20五、重点项目 21(一)综合深井观测项目建设 21(二)昌平区强震观测管理中心建设 21(三)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 21(四)城镇老旧房屋加固改造工程 21(五)农村防震保安工程 22(六)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 22(七)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 22(八)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22(九)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示范单位建设 23六、保障措施 23(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认真实施 23(二)完善法制,依法行政,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23(三)开拓渠道,创新工作,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24(四)发挥组织系统作用,强化基层防震减灾能力,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 24附件:防震减灾事业建设项目库 26前言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十一五”期间,昌平区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北京市2020年防震减灾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昌平区落实北京市“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大力建设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重要时期,对全区的防震减灾体系建设,防震减灾能力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规划客观分析了当前昌平区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安排,用以指导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是指导全区各部门、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编制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昌平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昌政发〔2010〕23号)、《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昌平区委、区政府关于调整各镇(街道)功能定位的意见》(京昌发〔2010〕1号)等。本规划年限为2011年-2015年。一、规划背景昌平区位于华北地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中段、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地处Ⅶ度—Ⅷ度高地震烈度区,发育有南口—孙河等多条地震活动断裂,是北京地区浅源地震多发区之一。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繁重。(一)“十一五”成就回顾“十一五”期间,区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依法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坚持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相结合,健全了各级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和各类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深入推进地震监测、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圆满完成奥运会、国庆保障任务、有效应对了汶川及周边地震影响,全区防震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1、进一步完善了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了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贯通、管理有效的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了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区地震应急指挥部,建立了镇(街道)、村(社区)、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