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方案二一、肝炎(一) 临床表现: 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疲乏无力、轻者不爱运动、重者卧床不起、肝区痛、实际右上腹或右背部、疼痛程度不一。(二)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1 )血红蛋白: ①检验原理:血红蛋白与溶血剂某些成分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该衍生物有特定的吸收波长( 530~550nm ) ,其吸光度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比②测定方法:比色法③参考值范围:成年男性 131~172g/L ,成年女性 113~151g/L ,新生儿 180~190g/L ,婴儿 110~120g/L ,老年男性 94~122g/L ,老年女性 87~112g/L ④临床意义:反应贫血程度(2 )白细胞计数: ①检验原理:醋酸溶液使红细胞溶解,但对白细胞无影响②测定方法:计数池显微镜下计数③参考值范围:成人(4~10)*10 9 /L,6 个月到 2 岁( 11~12 ) *10 9 /L,新生儿( 15~20 )* 10 9 /L ④临床意义:急性感染时升高,但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反应能力(3 )红细胞渗透脆性: ①检验原理: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当水渗透其内部达到一定程度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根据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通过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其对低渗盐溶液的对抗性。②参考值范围:开始溶血 ~ NaCl 溶液; 完全溶血 ~ NaCl 溶液③临床意义: 反应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肝疾病时,渗透脆性降低(4 )红细胞形态: ①检验原理:红细胞形态的病理改变②测定方法:镜下观察③参考值范围:正常红细胞形态为双凹圆盘形,大小均一,平均直径为 μm ,染色后为淡粉红色,血红蛋白充盈良好,呈正常色素性,向心性淡染,中央部位为生理性淡染区,大小约占红细胞的 1/3 ,胞浆内无异常结构④临床意义: 查找贫血原因的检查内容, 诊断和鉴别贫血, 肝病时出现大红细胞和巨红细胞【影响因素】 1 、标本的采集:静脉血液更精确 2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尽量减少运送和保存时间,如时间较长,需进行保护 3 、生理因素:精神面貌、性别、年龄、种族、是否吸烟、运动及服药状态、采集样本的时间和季节 4 、试剂因素:尽量选择原装试剂 5 、仪器因素 2. 肝功能: (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①检验原理: 酶偶联反应,L—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在该酶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 L 谷氨酸,丙酮酸经反应生成 L—乳酸, NADH 被氧化成 NAD + ,在 340nm 出连续监测其吸光度下降速率②测定方法:连续监测法③参考值范围: 0~40u/L ④临床意义:肝胆疾病时,该值明显升高⑤影响因素:就诊者是否空腹、标本是否溶血、抽血时采取的姿势、是否长期饮酒、药物影响、新生儿较高(2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①检验原理:在磷酸吡哆醛的催化作用下,谷草转氨酶使天门冬氨酸的氨基向酮戊二酸转移,生成谷氨酸和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草酰乙酸脱羟酶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随后丙酮酸被丙酮酸氧化酶氧化生成乙酰磷酸酶和过氧化氢,最后是过氧化氢与白色染剂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生成一种有色染剂。②测定方法:连续监测法③参考值范围:成人 0~40u/L ④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