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孔子的教育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的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20/7/5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5;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骂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鸳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学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而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他举例说,好比用土推出,只差一筐土就成了,如果停下来,那就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啊,他教育学生应象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