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湖北蚊子分布..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湖北蚊子分布..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湖北蚊子分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和现场考察发现湖北以下几种蚊子是主要分布种群, 目前针对以下几种文类的生活习性以及种群分布大致可以做出针对性的信息醇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灭蚊效果需要更加完美需要现场勘察。后续需求会发送邮箱,希望合作愉快。顺祝商祺湖北主要的蚊子种类: 中华按蚊雌蚊下颚须有白环﹔翅前缘有明显的亚缘脉白斑和亚端白斑, 基段可杂有少数淡色鳞,但无白斑,径脉干大部黑色,膊横脉通常有少数鳞片﹐纵脉 6 仅有 2 黑斑﹔后跗节 1~4 有窄端白环,节4 节基部通常无白环﹔腹部侧膜上一般有“T”形暗斑。雄蚊抱肢基节背面有很多淡色鳞。幼虫头毛 2-c 简单﹐ 3-c 分枝作树枝状﹔前胸内肩毛(1-p) 简单。卵的甲板宽,约占卵宽( 包括浮器)的 1/3 以上。危害: 是中原地区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 也是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之一。有些地区也曾从这种按蚊分离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稻田通常是这种按蚊的主要孳生场所,但也广泛地在沼泽、芦苇塘、湖滨、沟渠、池塘、洼地积水等环境中生长变体: 银足按蚊(An. argyropus )\ 克劳按蚊(An. cranfordi ) ﹑类中华按蚊(An. sineroides ) ﹑带足按蚊(An. peditaeniatus ) 微小按蚊微小按蚊的成蚊体较小,触须深棕色,具 3 个白环。端白环与亚端白环通常接近等宽,这两个白环之间的暗环窄, 为端白环的 1/2 宽或窄;另1 个白环较窄, 位于触须后半部, 白环与暗环的宽度有很大个体变异。喙为暗棕色, 或在顶端 1/3 部分的腹面有淡色斑。雌蚊盾片中部无鳞片或仅有毛状鳞。翅前缘脉通常有 5 个较宽白斑,即膊白斑、分脉前白斑、分脉白斑、亚缘脉白斑和亚端白斑,但白斑也有较大的个体变异,例如有的分脉前白斑极小,仅为几个白鳞片形成的白点。各纵脉除 V6 外都有缘缨白斑。足深褐色, 跗节或有背端白斑或很窄的端白环。各足跗节均暗色。腹节背板淡黄、淡褐色或褐色; 无鳞。雄蚊一般和雌蚊相似。触须末端两节膨大略向外屈,基部与腹面色暗,其余色淡,具 3 个白环。幼虫头部,2 -c和 3-C 毛单枝。胸毛 1-2P 具羽状分枝, 3-P 小,不分枝。腹节Ⅲ~Ⅶ前背片特大,包围后背片。卵甲板占卵宽的 18%-19% 。危害: 微小按蚊是中国南方山地和丘陵疟区的疟疾主要媒介。在有些地区, 也有自然感染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的记载,微小按蚊也是东南亚疟疾的重要媒介之一。吸血雌蚊多数留栖室内;大陆地区的微小按蚊人畜血液兼吸,且偏向动物血液,纬度越高, 吸人血的微小按蚊越少, 吸牛血的微小按蚊越多, 多栖牛房。幼虫孳生于水质较清、水流缓慢的溪流、沟渠等环境中。白纹伊蚊足有白环的暗黑或深褐小型或中型蚊虫。中胸盾片有一中央白纵条,但盾角并区和盾角区无白线或白斑。盾片侧缘翅基前有一簇平覆白宽白鳞。后背片山峰状。白纹伊蚊(学名: Aedes albopictus )俗称黑纹子、花蚊子、花斑蚊、花脚蚊,生性凶猛、攻击力强,也被称为“亚洲虎蚊”,为登革热的病媒蚊。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卵的抗旱力很强,孑孓在所有类形的细小积水处(树洞、竹筒、空罐、轮胎、水洼等) 孳生,成蚊在胸背和脚都有白色间条,栖息在树丛。淡色库蚊淡色库蚊体形中等, 淡褐色, 喙与足深褐色, 无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