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2、农村小说题材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3、“山药蛋派”“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主阵地,《火花》。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4、《创业史》(柳青)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5、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热门题材。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等表现华北根据地战斗,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代: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6、《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发表在《延河》。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一个年轻的通讯员和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的两次交往,表现了战争中令人难忘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体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结构细致巧妙、富于节凑感,于清新中见诗情,于俊逸中遇隽永。7、《红旗谱》1957年梁斌著。被文学史誉为“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尤其是主人公朱老忠的艺术形象,被评论家誉为“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朱老忠的英雄性格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展示出来。在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以不同的方式与地主、国民党军阀展开不屈的斗争,但是朱老忠的“一文一武”的个人奋斗未成功。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斗争的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一部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8、《青春之歌》(杨沫)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长篇小说。它成为一代知识青年生活的教科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就在于富有层次性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而又艰难的成长道路和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成长为一个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身价值与生命意义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9、白洋淀诗群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白洋淀地区插队的知青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运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诗人们大都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艺术积累、思想视野与众不同,他们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对文革有潜在的怀疑和批判。还有一种迷茫孤独的青春体验,基本上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的诗歌影响了文革后的诗歌领域和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民刊:芒克与北岛《今天》。代,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舍还有一些北京、山西等地的作家,多次造访白洋淀交流看法和诗艺。诗作无公开发表的可能,写作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构成。代,山西的食指、内蒙古的史铁生10、伤痕文学描写文革十年浩劫给党、国家、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小说,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伤痕》(《文汇报》)。具有鲜明的主治批判意识,浓重的悲剧风格和浓烈的爱憎情感的宣泄,轻理性认识,多现象伤痕,少本质揭示。代,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11、反思文学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总结,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