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19/6/19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纪实文学,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伤痕文学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它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更具追根溯源意味),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更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