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AIOPIO 2020/7/9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立项号课题名称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教研组数学组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一)基于我国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落后的反思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大多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校力求通过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路子。(二)基于本校办学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追求我校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优秀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和分析我国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1995年左右,而对校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逐步关注到了微观层面,于是,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广泛开展。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1996年)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认为班级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倡导在建设班级文化时,重视教师文化的主导作用,祛除社会文化中不利影响,还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坚持尊重学生的观点。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著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对班级文化概念、性质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且从价值观层面上、规范层面上、环境层面上论述了班级文化建设。他认为班级文化时一种“教育存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中有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近几年一些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叶进行了探讨。如王宁主编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指出:“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用和谐的班级文化来陶冶学生的人格。”四川师范大学的江红教授在论文《班级文化发展论》中讨论了班级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总趋势。东北师范大学的潘丽珊,在论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一些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叶写了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做法。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需要层次理论对班级制度和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入手,把班级管理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符合科学规律,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马斯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