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贺雪峰: 论村治模式作者:贺雪峰发布时间: 2010-03-07 信息来源:社会学视野网讨论自上而下的政策在农村实际执行的过程与结果, 离不开对农村社会本身的讨论。农村社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结构, 不同结构的农村社会, 会对同样的自上而下的农村政策作出不同的反应, 并因此制成不同的政治社会后果。我们可以将特定的村庄结构及其对政策反应的特殊过程与后果, 称为村治模式。因为村庄社会结构不同, 而致使同样的自上而下农村政策有不同的反应, 从而有不同的村治模式。本文拟对村治模式作初步讨论。一、村治模式构成要素从前述对村治模式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提取出村治模式的三个构成要素, 一是特定的农村社会结构尤其是村庄社会结构; 二是特定村庄社会结构对政策反应的过程与机制; 三是后果, 即自上而下政策在特定结构的村庄社会制成的特定政治社会后果。以下分别讨论之。村庄社会结构, 当然不只是指村庄社会层面的结构, 而且包括构成村庄特质的各个方面, 比如特定的种植结构及文化传统, 都是构成村庄特质的一个部分,并可能对自上而下的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村庄特质之间具有复杂的因果关系及相关关系, 如果我们不是要展开对村庄特质本身的讨论, 而仅是讨论村治模式, 则我们可以将各种可能对政策作出反应的村庄特质归总称为村庄社会结构, 或者叫做村庄结构。对不同的政策, 村庄结构中的不同特质会凸显出来作出不同的反应, 或者说, 因为研究村治模式的侧重点不同, 而需要对村庄结构中的不同方面(特质)进行凸显并因此对村庄结构作出定义。村庄结构的另一种说法, 即我们此前一直研究的“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的核心不是要讨论一个具体的乡村社会是什么, 而是要讨论不同的乡村社会差异, 尤其是村庄类型的差异。村庄类型的说法强调了从理想型视角来进行简化的学术比较, 因为研究侧重点不同, 而可以凸显村庄不同方面的差异, 从而可以构造出相当不同的村庄类型来。我们曾着重从社区记忆与社会政治分化两个层面来定义村庄类型 1。村庄社会结构这一要素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农村是非均衡的,不同村庄社会的结构具有巨大而丰富的差异, 只有我们对村庄社会结构中的这种差异有了清晰的研究, 我们才可能对不同的村治模式作出有益的定义与比较。村治模式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村庄社会结构对政策反应的过程与机制, 不同政策所针对的社会结构是不同的, 因此, 不同政策在村庄遭遇到的反应过程和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 且这种不同政策因为在不同村庄遭遇到的村庄结构因素的差异,而会有不同的反应过程与机制。先具体考察不同村庄的不同结构因素对一些特定政策作出反应的过程与机制, 由此凸显出特定村庄类型的差异及其对具体政策反应 1参见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3期。的特殊过程和机制, 再更抽象一些考察不同类型村庄对不同政策作出反应过程与机制的倾向, 而在村庄类型与一般性的政策实践之间建立联系, 比如, 中国南方村庄总体来讲更具内聚性, 因此, 自上而下的政策在村庄层面的实践时, 更加可能作出有利于村庄而偏离政策本意的调整, 而北方村庄总体来讲内聚力较弱, 自上而下的政策因此容易在村庄层面贯彻到底。换句话说, 在南方村庄, 中央权力往往显得遥远, 而北方村庄中, 中央权力则容易渗透进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主要不是因为南方离中央政权较远而北方离中央政权较近 2 ,而是村庄内聚力的差异。村治模式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自上而下农村政策在特定村庄制成的政治社会后果, 这种政治社会后果构成了村治的现象, 也即我们讨论的村庄政治社会现象。村庄政治社会现象也具有复杂而丰富的结构, 正是呈现出来的十分不同的村庄政治社会现象, 使我们可以感受到村治模式的差异, 并因此探求构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尤其是探求村庄社会结构及其与农村政策发生作用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举例来说,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 同样的农民负担政策, 在不同地区却造成了相当不同的农民实际负担的状况。有些地区, 农民负担超乎寻常地沉重,还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多,农民负担却相对较轻。对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 农民负担轻重不同, 学术界大都倾向认为是地方政府作为不同所致。这个意见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 所有地方政府都有追求扩大财政收入的冲动,那些农民负担轻的地 2徐勇试图以北方离中央政权较近来来解释南北方的这种政策实践的差异。参见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区, 地方政府为何会抑制住扩大财政收入的冲动?如果我们考虑了村庄社会结构, 即在村庄层面农民组织起来利用政策维护自己利益能力的差异, 我们就很容易看到, 在那些农民组织能力较强的地区, 农民可以凭借于己有利的中央政策与地方政府抗争, 从而使减轻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