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神火”起邛崃.docx

格式:docx   大小:3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神火”起邛崃.docx

上传人:caokaishui123 2020/7/11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神火”起邛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神火”起邛崃正德中方出古人博物亦未及此也积阳阴之气所生固非怪异――杨慎《升庵外集》新老参半的老场镇我站在邛崃市火井镇河北街的尾端一幢当地人称为“海屋”的老宅院前,几位儿童拿着当地俗称的“火井发饽饽”――一种由大米、糯米混杂蒸制而成的白糕,从我身旁一闪而过,消失在古街深处。文井江的支流盐井溪,清澈见底的流水如同界河将新、老城镇截然分开。据陪同人员介绍,火井镇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因旧时风貌保存较为完好,河南街41号、始建于清代的火井政府大院等古建筑已被当地政府实施了挂牌保护。对于那些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到火井镇旅游或摄影的人们而言,这个小镇的辉煌就是眼前这些保存尚好的清代民国建筑了。但历史的真相却远非如此。时光如若倒流千年,我脚下这个在国内摄影圈中早大名鼎鼎的“古镇天堂”,可能还只是一处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而离此地西处一公里远的某个地方,才是今日火井镇真实的前身。一公里路,我们能走多久?但火井镇人走了上千年,而华夏文明史中,在这一公里空间与千年时间平行并排的中间地带,这蜀地“火井”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几乎无法用“代”来计算的了。山脚公路边,我来到了现存最早的火井遗迹旁:这口汉代古井井台高约半米,竟是灰黑色的汉砖垒砌,砖壁的菱形图案依然清晰。古井内径一米,井口呈六角形,俯身下看,井中犹有一汪清水照见人影。井旁,一座红砂石打造的石碑巍然矗立,碑高六米,顶端雕塑为烈焰升腾。碑的正面,对着大路,远远可见“汉代古火井”五个大字,这是招牌;侧面则为“世界第一井”。另一面为小字镌刻,记录着自汉以来历代有关古火井的威风史。古时候这里原是荒滩在汉代,人们统一将天然气井称为“火井”,邛崃市火井镇便因此得名。传说古时候这里原是一片荒滩,有人发现地下有盐水浸出,便就地挖井熬盐。挖井越深,出盐越多,于是众人效仿,先后一共挖了六口井,呈六角形排列,统称“六角井”。一日深夜,电闪雷鸣,一道霹雳砸下来,最深的一口井中突然呼喇喇蹿出火焰,腾高数丈,民间敬为“神火”,最初的火井出现了。在一些遗失在这里的石碑、断臂上,我看到了上面记载着有关火井镇的历史:北周时期(557―581年)就在取火井煮盐的天罡祠侧设置了火井镇,从此它成了一级正式的行政区划地名。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火井镇升置为火井县,直到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整整668年时间,这里一直是县级行政单位。无论是作为镇还是作为县,抑或以前的非行政称谓,火井至今没有更改过名称。在火井镇煮盐的油榨乡,村民熊福安家的房后,依然可以看到埋藏在地下有一米多深的古代陶制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管道口径为12厘米,壁厚为1厘米。据熊福安回忆,除此之外,当地古代用于输送天然气和盐水的方式还有竹筒和用石头打制出来的火槽子等。在油榨乡天纲祠附近,人们曾经在多处发现过石制管道,,,上宽下窄,两头凿空如水槽,,。下面安置石板,石槽覆盖其上,相互连接成输送天然气管道,也即当地人通称的“火槽子”。有关专家也分析认定,火槽子正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而盐井(黄盐溪)四周300平方米的范围为古代盐场。“神火”燃烧了一千年相传,古时候的火井一带有火从地下冒出来,当地人叫它“神火”,还有一段神乎其神的传说,西晋张华《博物志》考据道:“诸葛亮往视之,后火转旺。”南北朝刘宋的刘敬叔也在《异苑》中写道:“蜀郡临邛有火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