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验三观察下肢骨标本[ 实验内容]观察下肢骨。[ 实验目的](一)掌握人体下肢骨的组成及特点。(二)掌握人体下肢骨各骨名称。(三) 掌握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足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模型、标本, 下肢骨散骨标本,足骨模型。[ 方法与步骤](二)观察下肢骨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下肢带骨髋骨下肢骨股骨髌骨自由下肢骨胫骨腓骨足骨 2 .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1)髋骨(图 2-3-6 ) 髋骨属不规则骨,上部宽扁,下部粗厚,左右各一,位于躯干下端的两侧,构成骨盆侧壁。幼儿时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块骨借软骨连结而成。在 16 岁时软骨骨化,这三块骨愈合成一块髋骨,在愈合部外侧面有一深窝称为髋臼,其下方有一卵圆形大孔,称为闭孔。①髂骨构成髋骨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髂骨体肥厚而不规则,构成髋臼的上部。髂骨翼位于髂骨体上部, 扁阔而薄,其上缘为弓形的髂嵴。髂嵴前上方的突起称为髂前上棘,下方的突起称为髂前下棘;后端上方的突起,称为髂后上棘, 图 2-3-6 髋骨下方的突起称为髂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髂骨翼内面光滑而凹陷,称为髂窝,髂窝的下界有弓形的骨嵴称为弓状线,后部内侧骨面上有耳朵形的粗糙关节面称为耳状面, 其后上方的粗糙隆起称为髂粗隆。髂骨翼外面称为臀面,为三块臀肌的附着点。②坐骨构成髋骨的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形成髋臼的后下部,其后缘有一尖锐突起,称为坐骨棘。棘的下方有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坐骨体后下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支结合。坐骨体后下方的粗糙隆起称为坐骨结节,坐位时将承受体重,是坐骨最底部,可在体表触扪到。③耻骨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分为耻骨体、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三部分。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耻骨体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形成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上缘有一突起,称为耻骨结节。耻骨前内侧的长卵圆形粗糙面,称为耻骨联合面。(2)股骨(图 2-3-7 ) ①是人体中最长、最粗的长骨,形似拐杖,其长度约占人身高的 1/4 左右,分为“一体两端”。图 2-3-7 股骨②上端:有一球形的股骨头,头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 称为股骨头凹,头下方外侧缩细的部分,称为股骨颈。股骨颈与股骨体连结处有两个突起,外上方的突起较大称为大转子;内下方的突起较小称为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不明显的转子间线,后面有明显的转子间嵴。③股骨体:近似圆柱形,略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纵嵴称为粗线。粗线分叉形成内侧唇和外侧唇,其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下延续至股骨下端时,二线间的骨面为腘面。④下端:股骨下端有左右膨大并向后突出的内侧髁和外侧髁。内、外侧髁的前方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后部两髁之间的深窝为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3)髌骨呈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为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其前面粗糙,后面光滑,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髌骨后关节面中部隆起,两边略凹,内侧小外侧大。依其上下、前后和内外侧的差异,可以判断其侧别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