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分析.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7/14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分析高晓飞1姚波1陈金波2(通讯作者)(1滨州医学院附属临淄区人民医院251900)(2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56603)【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测因素及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非进展腔隙性脑梗死、进展性非腔隙性脑梗死作为对照组。对3组的危险因素、预测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论:1腔隙性脑梗死中颈部动脉斑块患者进展可能性大,且与颈部斑块大小有密切关系;2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对比,入院时血糖升高明显。3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及非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进展组患者预后差,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并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预后。【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进展性脑卒中NIHSS血糖【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142-02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及分组入选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并经头颅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年龄>18岁③发病时间≤72h④-2cm的高信号区,位于皮质下或脑干等部位;排除标准①年龄&t;18岁②TIA患者③影像学未见新梗死或肓径>2cm或累及皮质。〜2014年0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符合以上标准的共617例,其中发病7天内NIHSS评分下降≥2分的归为进展组,共187例,根据影像学结果,腔隙性脑梗死202例,其中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18例,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非进展腔隙性脑梗死30例、进展性非腔隙性脑梗死3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方法记录性别、年龄、入院时的NIHSS评分及以后隔天的NIHSS评分、入院时血压血糖等。入院当天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酶、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等的检测。所有患者1周内完善颈动脉B超检查,方法:分别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管腔直径;仔细观察管壁内膜一中层厚度以及有无斑块形成。测量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从内膜的内表面到中膜的外表面距离,于后壁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入院时常规进行脑CT检查,1周内完善头颅MRI+MRA检查,根据病情适当复查头颅CTo所有患者予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并根据病情予控制血压及血糖等。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进行NIHSS评分,3月时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进行mRS评分评估预后。。(见表3-1)通过对比发现两组患者LPa、出院时NIHSS、及颈动脉斑块的分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尿微量蛋白升高率绝对值对比有较大差异,但t检验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四讨论腔隙性脑梗死(LI)由Fisher在1965年首先提出,是指穿支动脉闭塞急性坏死所致小的深部脑梗死。目前认为将伴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腔隙性病灶称为LI。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617例,其中非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83例,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18例,%,与既往研究的发病率类似;进展性非腔隙性脑梗死84例,占非腔隙性脑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