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科学对比实验中“结果分析”环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在平常的科学课堂实验探究活动,发现学生在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时,存在着以下现象:实验数据记录不准确;不尊重事实,对实验结论造假;学生的思维参与不足,不能从表象出发探究本质等现象。本文对小学科学实验中“结果分析”这一环节以课堂案例为平台从教学的思想意识、学生科学意识和处理事件的能力等角度探讨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五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对比试验结果分析教学策略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
在一次新课程展示课上,有一节课上的是《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实验计划,进行“材料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的对比实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纸的厚度,测试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纸梁厚度分别是一倍、二倍、四倍。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行着实验,我注意着一个小组:
首先,学生甲分别将三种不同的纸梁放到架起的“高台”上(两边都是5本同样的书)。然后由学生乙负责放垫圈,学生丙负责数数,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丁作了记录。
表一
纸的厚度
1倍厚
2倍厚
4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2
4
8
实测
4
4
3
14
14
13
35
35
35
结论: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这一过程,我注意到了这样几个细节:
1、在“4倍厚”的纸梁第一次实验中,学生甲将所有的垫圈都放到纸梁上,但纸梁仍然没有接触到底面。甲就向其他组去借,但其他组仍在实验中,他没有借到。
乙说:“我们现在没有垫圈了,就把现在放的垫圈数记上去吧!”丙看了一下纸梁,说:“纸梁快接触到底面了,我看再增加两个差不多了吧!”甲也表示赞同,就叫丙数出个数,加上两个后记在了记录表中。
2、其他小组已经结束了实验,交流实验的结论,而该小组还没有结束。老师宣布小组实验暂停,进行交流汇报。第一个汇报的小组展示了实验记录表,说出了实验的结论:“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学生丁就在记录纸上匆匆记了下来。当几个小组汇报之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他又在记录纸上进行了补充。
3、下课以后我找来了他们的材料,发现他们的2倍厚、4倍厚的纸梁做得非常坚硬,原来他们在纸梁粘贴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胶水。我提议他们重新做4倍厚的纸梁的实验,结果反复做了几次,最多可以承受47个垫圈。
听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个偶然现象吗?他们为什么要在实验并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写下了不真实的数据?是什么原因促使学生在实验时做假呢?难道与理论结果一致的实验数据一定是具有科学性的吗?教师在引导学生控制对比实验的不变量时是否应该让他们考虑得更周到些呢?
案例二:
在一节研究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在作出假设、制订计划之后进入了实验验证的环节。在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利用课件上提出了一个要求:“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比一比那组的电磁铁的磁力最大。”于是各个小组展开了对比实验。
有一个小组,他们计划将电磁铁的线圈圈数设定为30、60、90圈。在做完前两组之后,他们紧接着进行第三组实验。此时,有好几个小组已经结束了实验,有的正在分析实验的数据,有的正津津乐道自己组的电磁铁。“快一点,我们得抓紧时间了”,组里的一位同学喊了一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