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小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oc

上传人:策划大师 2011/11/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内容提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概括能力是语文能力素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低下,抽象思维差,兼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概括能力训练的淡化、弱化现象,造成了小学生概括能力的低下。针对概括过程中感受、理解和综合的心理轨迹,小学阶段学生概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好概括的“尺度”;教师在小学各个年级段的课堂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渗透学生的概括意识,把握好概括的梯度;针对各类文体的课文,把握好概括的法度,采用抓住重点词句、问题引入、课题扩充、段意归并、要素罗列等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正文】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概括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性质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它是在进行归纳、总结、综合等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从教学实践上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在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小学阶段概括能力主要体现在理清篇章内部的段落间或层次间的内容关系,能从整体上把握篇章某处、多处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态度倾向。概括能力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由三个步骤组成:1、感受,即捕捉文章的第一印象,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把握粗线条的文本大意。2、理解,就是通过分解文章整体,分层领会文章意思,是学生阅读品味文本的过程。3、综合,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分解的各部分进行有机联合并表述。所以,概括能力是建立在学生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基础上的。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运动、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形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难以达标的原因分析由于概括能力与学生感受、理解、综合能力有关,所以培养概括能力的困惑也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兼之现行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淡化弱化趋势,造成了小学生概括能力的低下。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概括。概括时抓不住关键信息,只摘引原文语句不加以归纳。如在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时,说着说着,他们看着课文,搬了课文的前一句,就忍不住搬后一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成了读课文,或演变成复述课文了。其次,概括不能精要,不能抓住主要问题。需要删除时,他们往往弄不清哪一些该删,哪一些该保留,不能整体驾驭文章。一整篇课文,由于篇幅较长,他们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抓不住重点,偏离课文主体价值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