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如果说有一项改革持续而没有中断的话,那就是政府机构改革。在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和人代会换届之际,它都会成为主政者思考的重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3 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后,再次将十七大时提出的“大部门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到了重要议程。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更加明确指出,行政体制改革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因此,构建大部制成为这种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的核心任务。学术界尤其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界对此有较多的研究与关注,并产生了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层面,对大部制改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以期能为相关的实践探索提供参照。全文共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一、大部制改革概述(一)基本概念的界定重点阐述了大部制及大部制改革的释义、内涵及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大部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组织体制,不同于以往政府机构改革,不只是意味着形式层面的部门或机构的合并与精简,其核心和本质在于政府职能的调整与优化。万方数据 2 (二)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大部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延续。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大部制改革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2、有助于优化政府机构、落实问责制度和实现权责统一;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4、完善政府部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的必然选择;5、落实“问责制”及建设责任政府的必然选择。二、大部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理论支撑不够关于这一点,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科层制理论僵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还在探索中。原有的科层制理论已经僵化,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而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生课题,依然处在探索过程中。 2、大部制改革的宏观讨论多而专业理论少。当前关于改革的各类观点粉墨登场,争议较多、缺乏共识,更多的理论仅在宏观方面作研究与探讨,专业著作少之又少,具有可行性的更是微乎其微。 3、大部制改革缺乏整体规划。对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内涵、实现条件、影响因素、运作机制、保障环节等根本性问题尚未进行系统设计,缺乏对改革的整体规划。(二)改革后各部门利益之间的摩擦凸显万方数据 3 部门重组后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后的部门利益存在明显冲突。掌握好加强部门整合的力度和分化部门利益的技巧,要谨防新组建的大部门产生新的部门利益。 2、职能的整合难以平衡。在利益的分配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内部的不和谐甚至引起冲突,最终难以形成大部制运作所需要的内部凝聚力。(三)职能转变不彻底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执行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态度和做法,造成政府职能转得出去,却变不起来,职能转变流于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职能转移走形式,部门放权困难。政府职能向企业和中介组织转移中,存在转移的是事务,而转移后对事务的控制权和运行机制依然如旧,呈现出“事转权不转”的局面。 2、职能下放不到位,存在中途截留的问题。从国务院向地方政府下放的权责,应该根据省级、市级、县级等政府的既有功能,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合理配置,形成层次分明、结构有序、相得益彰的权责体系。 3、职能整合不切实,旧有问题依然存在。在职能整合中, 仍然存在政出多门和政出多头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都缺乏有效协调。(四)权责关系模糊不清万方数据 4 权责关系模糊不清,一直是改革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纵向上权责不清。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关乎“上下”“左右”的权责与利益,如何形成“最大公约数”,是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2、正职和副职分权不明。“副职分管,正职监管”的模式, 一旦出现了问题,是副职顶雷,还是正职担责,并不明晰。(五)政企形分实不分政企不分的状况以各种形式依然存在。 1、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内部管理中,彻底剥离出内在的企业机构和市场机制的痕迹,使政府保持行政机构的单一性;在外部管理中,运用宏观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监管,远离企业的微观管理和运行,使企业拥有市场运作的独立性。 2、所有权与经营权难分离。在197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体制下,国家既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又直接指挥和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相混淆,从而产生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六)决策权、执行权及监督权相互缺乏制衡,人员分流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之间缺乏制衡。万方数据 5 另外,人员分流也是一大难题。若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会影响组织的有效运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若未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