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力求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研究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课堂作业呈现有效性和课堂作业评价有效性出发,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及学习理论、实践教学、研讨、分析等途径,探索出若干可提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可操作方法,能自省也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作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信息技术课因其学科特殊性,它的作业主要以课堂作业为主。因此,课堂作业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我校七、八年级学生、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实践调查,了解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现行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现行的信息技术课堂作业基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课堂作业形式、内容的具体设计与评价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课堂作业形式单一,学生作业公式化,缺乏创新精神。
2、课堂作业过于统一,让有差异的学生做着无差异的作业,缺乏自主选择。
3、课堂作业内容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兴趣。
4、课堂作业评价缺乏激励。
综上所述,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作业,只会违背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埋没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效课堂作业的判断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给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在判断课堂作业是否有效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学生对课堂作业感兴趣,就肯花时间、花精力去思考去完成,就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2、能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业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
3、能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产生诸如“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能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都想体验成功。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来完成的课堂作业,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措施
结合以上有效课堂作业的判断标准,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作业应该具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课堂作业呈现的有效性”和“课堂作业评价的有效性”三个层面的特性。
(一)提升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因此,在设计课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