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兼并战争与统一的历史趋势二、列国变法三、郡县制的实施四、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一、兼并战争与统一的历史趋势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统一的进程。这一时期,战争规模较之春秋时期有所扩大。战争中的攻防手段、战争技术也远较春秋时期先进。战载的诸侯国有二十多个。在此后的二百余年里,这些诸侯国之间频繁征战,互相兼并,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最终由秦实现统一。中国从此进入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阶段。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情形而言,国家统一的意义是巨大的。中国古代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国家统一,百姓才有安康的生活;国家分裂将会给民众带来灾难。国家统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二、列国变法进入战国后,从商周时代延续下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甚至成了各国发展的桎梏。因此,战国初,魏、楚、赵、韩、秦等国先后变法,对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变法成为战国时代的政治潮流。战国时期实行变法的列国,虽然国情各不相同,但有着十分相似的变法举措:首先,各国变法在政治上的共同指向是打击旧的贵族势力,削弱或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其次,奖励耕战,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再次,废除井田制度,实现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春秋以来的中国社会。三、郡县制的实施到了战国时期,郡县的设置已经十分广泛。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县之下有乡、里等组织单位,从而加强了专制国家对各个地区的统治。到了战国后期,随着郡县设置日渐增长,便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度推行于全国。在郡县制度下,郡县主要官员由国君任免,没有世袭垄断的权力,因此,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秦以后中国社会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郡县制度。四、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得士则昌,失士则亡”。战国时期,士人受到列国统治者的普遍重视,养士之风盛行。士人的活跃,为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