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
新课程标准与原《浙江版自然科学教学纲要》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并列。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提出问题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即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一个班级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提问题,随年级增高,能主动提问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科学探究过程中大多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我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主要有两大因素:
1、教师的因素。许多教师没有从主观上理解课改为什么要改,仍满足于释疑解惑这一传统教学功能,总觉得让学生把知识搞明白了,把实验做了,任务就完成了,现实一点说就可以考不错的成绩了,其实这是很不够的。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会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自问自答,既减少学生的麻烦,又节约了时间;有时学生提了问题,但因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往往欠周密深入,有些问题有片面性、表面性甚至有错误,部分教师没有做适时和鼓励性的评价,给予肯定,使学生产生心理封闭,不愿提出问题,不愿和老师交心;也有的教师教龄很长,工作状态疲软,上课缺乏激情,模式一成不变,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上,什么叫……”这样的提问早已使许多同学思想飞到了窗外,剩下的就是“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老师,这道题选什么?”另外,教学的民主气氛差,师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老师的话是权威,书本的教条是真理,长此以往使学生懒得去思考去质疑去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意识逐渐淡薄。
2、学生的因素。我们发现初一新生上课举手提问的人很多,发言很踊跃,到初二初三能主动提问的就越来越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好奇好问但自尊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他们开始注意个人形象和言谈举止,开始考虑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评价,成绩较好的同学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成绩差的学生因缺乏自信又不肯提,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时间一长学生就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突破学生提出问题的瓶颈,使学生有问题想提、有问题敢提,科学探究才能有质的飞跃。
二、设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上课根本就不想提问,没有这种发问的欲望。教师的任务不是把问题告诉学生,而是想法设法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问题之所在。如奇妙无比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接触过又解不开的现象等等。
1、利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