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诸君莫作等闲看.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诸君莫作等闲看.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5/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诸君莫作等闲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诸君莫作等闲看
——简谈李鸿章
 对于李鸿章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高中课本附录里提到的“赵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上。发家于***太平天国,苏州杀降,数次在屈辱条约上签字,甲午海战挪用军费为慈禧庆寿,这位衷心侍奉西太后,竭力挽救清政府的重臣带着在中国***浮沉多年的老谋深算,带着死而不僵的清廷的没落腐气,代表着古老民族最屈辱的一段历史。诚如当时日本报纸所评价,“彼一生之历史,实支那帝国衰亡史也。”他似乎应该随着上世纪的落幕被果决地扔进垃圾桶。直到《走进共和》里这位“中兴之臣”以完全不同的形象重新走进我的视野。
   1895年3月,这位73岁的老人远赴岛国,会面伊藤博文。此时的李鸿章顶戴花翎,鬓发斑白老态尽显。正值壮年如日中天的伊藤博文一身轻便西装,与他的国家一样,这个和李鸿章相比,完全可称为“后生”的年轻人表面谦逊,实则野心勃勃虎视眈眈。李和伊藤曾于1885年在天津会谈朝鲜问题时,有过短暂会面,当时李面对日方的无理要求,强硬地陈词拒绝,以隐忍见长的日本人只能装作谦恭地聆听李的训导。十年已过,翻天覆地。不知李心中作何感想。彼时,他是意气风发主推洋务的中兴之臣、改革先锋,含着富国强兵的期望勤勤恳恳呕心沥血,而今这一切伴随着甲午海战灰飞烟灭的北洋水师消失殆尽了。他成了清廷推出的替罪羊,来到从未正视的岛国,与诡谲狡诈的日本人周旋,企图维护战败国的最后一点利益。正式谈判中,李与伊藤据理力争,可惜李鸿章的背后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弱国无外交,李与垂暮之年的清国一样只是砧板上的鱼肉。无怪乎伊藤选定河豚料理店春帆楼作为中日谈判地点。潜伏已久的豺狼已忍不住将清国这条鲜美的“河豚”啖入腹中。谈判僵持不下,一桩突发事件发生了。第三轮谈判结束后,忧心忡忡的李鸿章走下春帆楼,乘车返回驿馆。人群中窜出一名日本男子朝着李鸿章的脸上就是一枪。苏醒后李鸿章展现了全权大臣的风范,他平静至极地安慰随行,并嘱咐随员将血衣保存下来,面对斑斑血迹的官服,73岁的李鸿章似乎找到点安慰,他利用此事迫使日方做出一些让步。这一幕是悲壮的,更令每一个中国人揪心。如果一个主权政府需要臣民用鲜血作为谈判桌上的砝码换来敌方的少许妥协,换取主权的一点保全,那么,这种腐朽至斯、软弱至斯的政府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可叹对清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李鸿章永远不能明白这一点了。李鸿章的身上牢牢套着一根无形的绳索,无论走多远,他都无力也无法挣脱这样的绳索。
     李鸿章的一生可以甲午战争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间,李一心致力推行洋务运动,图谋着使这个泱泱大国东方再起。这里不得不再次感叹李鸿章的智慧和实干能力。和伊藤博维有宪法可依推行的改革相比,洋务运动虽声势浩大却缺乏系统性,看起来更像“想到哪做到哪”。这实在不能责怪李鸿章,当时慈禧太后显然不可能让重臣像伊藤博文那样游览西学,但李鸿章聚集了一批“洋人幕僚”,他在努力地弥补这种缺失。尽管如此,草创期间,还是缺乏经验和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朝中还要时时提防政敌暗算、防止慈禧反悔的李鸿章不可能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君臣一体制出的周密计划。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执行力非常羸弱的制度,事无巨细,只能亲力亲为。大量繁琐的事务压在李鸿章的身上,在朝堂对“攘夷”,“反对西学”争论不休时,李鸿章低调沉默地做自己的事。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更备受掣肘,李鸿章几乎用尽了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