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中国警察的发展简史.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警察的发展简史.doc

上传人:2286107238 2020/7/19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警察的发展简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警察的发展简史 “警察”的称呼由来“警察”这个名词在历史上不是我国固有的。警察(police)一词最早源出于古希腊,表示“秩序”、“社会和平”的意思。而中国开始使用“警察”之名则始于清末。意大利当代汉学家马西尼(asini)在《现代汉语语汇的形成》一书里,做过详细的考辨。他指出,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清廷的总理衙门指示翰林院及六部,拟定了一份派遣高级官员前往外国访问考察的,要求他们撰写考察报告,俾作为改革的基础。这一波大臣出洋考察以傅云龙为始,他去了日本、美国、秘鲁和巴西等四,在日本部分即有《游历日本图经》和《游历日本图经余记》两册,书中将日本以汉字书写的“警察”带了回来。接着,中国第一代日本专家黄遵宪又在所著的《日本国志》里简介了日本的警察制度。“警察”这个现代名词开始出现。但中国正式的设置警察却比他们的著作晚了几年。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八国联军攻入。联军除军事占领外,为维持治安而设了有警察之实的“安民公所”。八国联军后的第二年,模仿联军之制而设“善后协巡营”,后来改名巡警总厅。而于此同时,则是袁世凯也在的设“巡警分局”,置巡警这种职称,警察制度正式登场,取代了以前的保甲团练及捕快。因此,,这称之为回归借词,它的意思是,警察乃是汉字中原有的词汇,但汉字的这种用法早已被人遗忘,最后是兜了一大圈,再从日本那里重新找回。在当代汉语中,这种“回归借词”举之不尽,通俗的“写真”、“人气”、“一级棒”,严肃的如“自由”、“进步”等均属之。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从事司法审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时期只是有了监狱这种司法执行机关。西周时的最高审判权还在周王手里,他统辖的中央地区的具体司法官是士师和眚史。西周时的案件区域管辖还没有明确区分,不过审级已经有了王、三公、司寇、乡、遂、县六级,古代的司法机关基本形成。,就已有了类似现在治安管理的职能分工。当时,国家设有司民(户籍)、司稽(捕盗)、司寇(刑狱与纠察事务)等相应的官职。到战国时期,各国也有自己的司法机关,国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国叫廷理,齐国叫。鲁国则设有大司寇一职。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鲁定公9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他就诛杀当时鲁国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非杀不可。(《荀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由此鲁国大治。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中央司法机关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的地方是郡县制,地方的司法机关由郡守和县令兼任,疑难案件上报中央,一般的则自己处理。在县乡两级,则创设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基层治安机构——亭。亭是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大致每十里(相当于3公里)设置一亭。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