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浅析李白与杜牧登高诗.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李白与杜牧登高诗.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7/20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李白与杜牧登高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李白与杜牧登高诗摘要:李白与杜牧分别为盛、晚唐时期优秀的诗人,他们的登高诗也因两人不同的经历、思想、时代而各具特点。本文试从分析两人登高诗作的不同,管窥这两个时期诗歌创作的特色。?关键词:李白;杜牧;登高诗?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2?历来的文人骚客都喜爱登高,对于一些诗人来说,登高甚至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登高只是一种生活情境的需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但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笔下,登高却由一种生活习俗逐渐转变为一种具有多重文化意蕴的意象。?①他们常常通过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或对自然风景的热爱、或对故乡亲友的思念、或对壮志未酬的感慨、或对社会动荡的忧心,将抽象的个体感情借登高来外化成诗文,使之得以具体化、形象化。于是登高这一活动不仅是个体际遇精神的展现,同时也是一种文学审美的构思与表达。?古人登高,大多登山、登楼、登亭、登阁,而诗人则往往还会登临馆、台、僧寺、禅院、历史遗址,等等。?文人登高的意蕴主要分为六种:宴请游览,民俗风情;心,怀自然,向往归隐;挥斥方遒,一展风采;登高送别,思乡怀人;怀古伤今,壮志难酬;忧国忧民,愤懑悲恸。虽然诗人们表现的内容大同小异,但不同时代的作品仍然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试从分析以李白与杜牧为代表的盛唐与晚唐的登高诗的不同,来窥探这两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的不同意蕴。??盛唐时期,诗人大多喜欢游历。而李白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一生,大多时间都在漫游山水,在求仙访道之中度过。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东至吴、越,南至洞庭、湘江,西至峨嵋、成都,北至幽州、太原。他游览过峨眉山、泰山、庐山、敬亭山、黄山、商山、天门山等名山,凤凰台、杜陵、大庭库、广武古战场、苏台等历史遗址,以及黄鹤楼、岳阳楼、凌?台、谢公亭、瓦官阁等亭台楼阁。在广泛游历山川之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登高诗作。如著名的《望庐山瀑布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夜下征虏亭》《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等等。?与李白不同的是,由于二十六岁便进士及第,开始辗转各地委任官吏(扬州掌书记,东都监察御史等)的生活,杜牧没有更多的富余时间出外游山玩水,但又因其经常历任外地刺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②,加之个人的喜好,他也有相当数量的优秀的登高诗。但其诗有别于李白的是,这些诗作大多作于其任职之所,较之李诗游历之广,有所不及。虽然在数量及题材方面与李白相比较少,但其艺术思想及审美价值也是值得肯定的。如《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宣州开元寺南楼》《题齐安城楼》《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等等。??李白与杜牧都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不过二者所受程度及表现各不相同。?李白自幼就生长在道教盛行的蜀地,因而深受其影响,并十分痴迷。二十岁左右出蜀后,更是热衷于登览各处名山,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特别是天宝三年在政治活动中遇到大失败,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以后,他索性认真地传授了道?。”?③李白接受道教的观点,以为每座山中都有精灵,还以为每座洞府都有神仙居住。如《登峨眉山》诗:?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3)?登览峨眉仙山,面对缭绕的烟雾与绝尘的景色,诗人希冀遇到仙人葛田,并追随他去得道成仙。这首诗无疑体现了李白内心对道教的虔诚崇拜。除此诗之外,《天台晓望》《登太白峰》《焦山杳望松廖山》等诗,都体现了诗人期盼脱离尘世,飞升成仙的强烈愿望。?盛唐时期,正是儒道释逐渐融合的阶段,大多数诗人的信仰并不是单一的。因此,虽然李白的主要思想是道家,但他也接受佛教的思想,并且还结交了许多僧侣朋友。如在他的登高诗中,除了有道教名山外,还有一部分是拜访佛寺的诗作。比如《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等等。?杜牧虽然也接受道教及佛教的思想,但却与李白的缘由不同。晚唐时,朝野上下佞佛成风,杜牧针对这一现象写下了《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来反对佛教。但是,除去佞佛对国家政治、经济带来危害这一方面,从个人的情感上来看,他并没有完全跳出“三界”之外。他在为官游历的过程中,所到之处,几乎是有僧寺必进,有禅院必入。?⑤如《寄题甘露寺北轩》:?曾上蓬莱宫里行,北轩栏槛最留情。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天接海门秋水色,灯笼隋苑暮钟声。他年会着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诗中写出了寺院北轩清爽幽静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佛门超脱凡尘生活的向往,结尾二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他这种心迹。?而对于道教思想的接受,杜牧主要是想为自己失落的精神寻找一个寄托,或者为自己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