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然通风技术及其在湖南大学建筑中的应用摘要: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被动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及作用原理,进而介绍了如何实现自然通风的具体方式,并结合湖大建筑中的工商管理学院、复临舍、生物院进行了具体分析。关键词:自然通风湖大建筑工商管理学院复临舍生物院中庭屋顶玻璃幕墙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建筑防热技术,应用广泛。开阔的窗户,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带,通风口的顶棚……这些常见的建筑形式都与然通风有关。在湖南大学建筑中,这种技术也被大量应用。一、 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建筑通风的目的是提供人们呼吸用的新鲜空气或在夏季降低室内温度。空调技术虽然日渐成熟,并给人的生活带来舒适与方便,但它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相比于空调技术来说,,带走潮湿气体,无噪音,也可以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也满足了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二、 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自然通风简单来讲就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而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迎风面上就产生正压(-),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吸引建筑室内空气从该侧的出口流出,这样就形成了空气流,成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山于温度差的存在,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宜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时,室内空气密度降低,并向上浮动,建筑内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导致空气向外流动,而建筑内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不断有空气流入,以填补上不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这样就形成了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实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利用温差造成的热压和机械动力相结合而形成的空气对流。虽然作为辅助动力的机械装置要消耗一定能源,但通过这种装置至新组织气流,可以使自然通风效果更好。三、自然通风技术的具体形式及在湖大建筑的应用通过对湖大建筑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很多教学楼都应用了自然通风技术,如复临舍、建筑院新系楼、生物院楼、工商管理学院院楼。这些建筑主要通过中庭、屋顶和玻璃幕墙应用了自然通风。中庭与自然通风工商管理学院中庭在形式上,中庭的主要特点为大体量、高容积,有构成的共享空间具有某种开放感和自山感,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室外感,迎合了人们热爱自然的天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庭属于建筑中的竖井空间,通过其上两端的温差,利用热压方式,加速气流流动,实现自然通风。一般来说,中庭所占空间比例以超过整幢建筑的1/3为宜。中庭有两种明显的气候控制特点: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温室效应是山于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玻璃温暧室内建筑表面,而室内建筑表面的波长较长的二次辐射则不能穿过玻璃反射出去,因此中庭获得和积蓄了太阳能,使得室内温度升高。烟囱效应是山于中庭较大的得热:*而导致中庭和室外温度不同而形成中庭内气流向上运动。为了维持中庭良好的物理环境,应针对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气候控制方式。冬季:白天应充分利用温室效应,并使得中庭顶部处于严密封闭状态,夜晚利用遮阳装置增大热阻,防止热量散失。夏季:应采取遮阳措施,避免过多太阳辐射进入中庭,同时应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中庭底部从室外进风,从中庭顶部排出。同时注意,要避免室外新风通过功能房间进入中庭,否则将导致该功能房间新风量:增大而导致冷负荷大幅度增加。过渡季:当室外温度较低时,则应充分利用中庭的烟囱效应拔风,带动各个功能房间自然通风,及时带走聚集在功能房间室内和中庭的热最。在湖大工商管理学院中,中庭空间的自然通风就复临舍边庭屋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中庭位于门厅侧后边,所占空间大约为整个建筑的1/3,中庭上端开窗,当室内空气被加热时,密度降低,上部压力变高,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山于上端开窗,外部空气则可通过大门进入,空气向上流动,自然通风即可形成。上端窗户材质为玻璃,更利于空气加热并实现通风。屋顶与自然通风利用热压式自然通风时,带有中庭的屋顶-•般具有两项性能:1)让阳光射入中庭,将中庭内空气加热并产生上下温差;2)它们是全部或局部可开启的,在需要通风时能让气流找到出口。有时建筑受特定条件的制约,须借助机械装置的帮助。建筑的门窗关闭,新鲜的空气通过屋顶上风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