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夜雨寄北》、《论诗》学习目标:1、读诗,读懂诗意;2、悟诗,悟懂诗情;3、背诗,理解记忆。六里坪中学曾艳华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中国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四川节度使的幕府中担任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友人)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友人)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背景资料:这首诗的题目中的“寄北”,也作“寄内”(内人,妻子)。此诗是寄给谁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寄给妻子的,一种说法是寄给长安友人的。我们采取前一种说法,因为作者曾宦游梓州(四川三台一带),其妻王氏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是收到妻子来信后而作。表达了彼此相思之意。读悟诗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日期。今晚巴山下雨,秋夜听雨,雨水涨满了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烛下共剪烛芯。想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妻子;一问一答,表达出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巴山:指诗人旅居之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诗人在巴蜀,其妻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内”。读析诗句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不相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情景交融,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表达出对妻子的慰藉和思念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想像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余味无穷。主题: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深挚的思念之情。